【www.365978.net--江南】

【篇一】《“江南”再发现》阅读答案

王本道

①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江南出芳草鲜花、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出诸多骁勇的斗士。那用于刺杀的锐利兵器剑,发展的鼎盛时期正是在地处江南的吴越之地,许多彪炳史册的著名战役也是在江南发生的。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缠绵悱恻与剑气凌厉这两种反差极其悬殊的气质,能够天衣无缝地契合在一地呢?我曾一度处于大惑不解之中。

②一次重读先贤经典,《老子》中的一句名言让我顿开茅塞。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老子的话,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江南是水乡,是水的故乡,河流纵横,池湖密布,它们流淌在青山脚下,穿行于广袤的田畴。瓜洲渡口山如浪,扬子桥头水似云。西风作意送行舟,帆饱清淮碧玉流。还有那直落九天的瀑布,山中奏鸣的清泉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和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属性。

③江南的水,如轻纱雾霭,随风起舞,交幻无穷;江南的人也一如江南的风物,温婉细腻,柔肠百转。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对江南人的赞美虽有些夸张,但说的却是实情,那无边的波光水影之中,充溢着无边的风月。秦淮河上的桃花渡,莫愁湖畔的莫愁女,瓜洲古渡的杜十娘,西泠桥畔的苏小小,还有惠山的明月、西湖的断桥、绍兴的沈园深受上天厚爱的才子佳人,他们的柔情蜜意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生命的足迹和美丽传说。物美、人美、情浓,就连江南人讲话也是吴依软语,唱起来就更让人心旌摇动。我十分喜欢江南曲艺的代表苏州评弹,唱词娓娓如述,琵琶弦乐清丽委婉,其优美儒雅,婉转沉静,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就连草木也会为之摇曳。

④江南的水也时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势。这坚韧与顽强的性情,也涵养了江南风物和江南人那种英豪之气。江南大地布满了崇山峻岭,其中,许多气势恢弘,似有峥嵘剑气的腾越穿行其中。杭州栖霞岭上的剑门,绍兴的会稽山,常熟的虞山,都是雄伟挺拔,气宇轩昂,占尽风云。那山间的瀑布、涧水,山下的清流,是养育大山的支支血脉。江南的人,也因为有了水性,才有了那种独特的剑气。据说古代铸剑的工艺,先是把剑放在火中煅烧,然后再放到水中浸泡,经过淬剑过程中两种力量的交合,才会使剑在百转千回,缭绕交错的剑法中得心应。这种浸泡过剑的江南之水,千百年来也曾造就了诸多慷慨激昂之士。卧薪尝胆的勾践、竭忠尽智的岳飞、与扬州共存亡的史可法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生命与鲜血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文武兼备的 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活跃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更是把文人的凌厉剑气推向了极致。就连文雅娟秀的`女子,也尽显侠骨柔情,秋瑾就是最优秀的代表。

⑤说到江南的水性,还应该涵盖它的秀慧与智巧。江南的水是很有灵气的,正是这灵秀之水,涵养了江南人的那种聪颖与睿智。当今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籍的就占了半数,近代和当代全国琴棋书画大师,也大多出自江南。

⑥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有人说,正是因为江南太美了,阴柔之气过重,因此江南的男人大多被美色所雌化,是美人的风韵像灭火器似的扑灭了男子的阳刚之气。这种说法是过于偏重水乡的温柔与细腻了。其实人不分南北,如果能多一分柔情与细腻,懂得感情,懂得珍藏,心中维系着自己的审美镜框和情感秘笈,并以此为尺度去发现和发掘生活中美妙的、值得神往和迷醉的东西,不是会给男人(也包括女人)增添力度和精神上的健美吗?这样的多情,不更意味着一种不寻常的正直与高尚!

1.第④段的空格里诗人的名字:__________、 。(4分)

2.作者把苏州评弹比喻为 ,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 (6分)

3.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和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属性。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怎样的作用?

____ ___ (4分)

4.水性江南,其水性包括哪些特性?请作简要概括。

_____ ___ (6分)

参考答案:

1.陆游,辛弃疾(毎空2分,共4分)

2.曲水清流,(1分) 与水性江南的题旨相吻合,(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苏州评弹优美儒雅、婉转沉静、清澈纯净、韵味悠长的特点(4分)。

3.在内容上有统领全文、表明主旨的作用(或:它概括地回答了第一段提出的大惑不解问题,是全文的关键句),表明水的特性对人性、人的精神的影响。(2分)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江南水的特性过渡到写水的特性对人的影响,写江南人的人性美、精神美。(2分)

4.柔弱秀美,坚韧顽强,秀慧智巧 (每点2分,共6分)

【篇二】《“江南”再发现》阅读答案

胡晓明

①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长期以来,虚虚实实,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同,即可谓“江南认同”。“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海内外流传。“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已成为中国永远的抒情美典。

②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入骨的相思,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迷魅。男女之思,友朋之念,进而寄托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苏东坡诗:“犹做江南未归客”,姜夔“昭君不谙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以及吴梅村“世间何物是江南”才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作为江南认同的江南意象,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国之爱。

③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从西周时代即已经有中原中心的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东孙吴,三分天下有其一,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

④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是发源于洛阳而被侨民带到江南的文化,这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东晋才女,谢安侄女,王羲之儿媳)祖籍河南,自其祖南迁以到她已是第三代侨民,一生都在江南,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了,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是经过模仿、交融、选择、消化的文化习得。这似乎可称之为江南文化之二源。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没有哪一个地域文化有如此方便善巧的因缘和合,这一文化认同的过程,表明了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刻的联系,这正是江南文化不同于巴蜀文化、粤闽文化等的特质,也是江南文化特别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重大动因。

⑤“江南”所指涉的空间,与其说是具体的地理空间,不如说是一个特定的精神空间。

12.“江南,江南愁,得令人伤心,愁得肝肠寸断”,下面不适合引用来表达这种情感的一项是( ) (3分)

A、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B、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C、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D、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13、在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发现了什么?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作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

B、作者发现了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

C、作者发现了江南景色美丽之所在。

D、作者发现了江南文化的两个来源。

14、第④段中,谢道韫这一论据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2.C(C项是写王昭君对中原大地的想念。)

13.C(文中没有阐述到江南的景色之美。)

14.不可以。因为此处运用了谢道韫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能很好地证明前面的论点“一是北来的,是发源于洛阳而被侨民带到江南的文化,这是中原移民文化”。

【篇三】《“江南”再发现》阅读答案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

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2.诗人“发现”了什么?

【答案】 中国当时现实的黑暗

13.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噩梦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表达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14.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一句起笔就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个景象,一个海外游子一进国门就悲喊“不对,不对!”造成悬念,引人深思

B.“迸着血泪”极写了诗人重返祖国目睹现状后无限痛苦的心情,和“不对”的喊声相对应,强化了他因美好想象破灭,感情发生突变的内心世界

C.第三行和第五行的两个“我来了”的排比句叙写了自己之所以要回归祖国的真正原因,以及“空喜”的失望心情

D.“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这一景象是诗人现实主义诗情的涌现,诗人呼天抢地的哀告,为文末突出“我的中华”“在我心里”蓄势

【答案】 D(不是“诗人现实主义诗情的涌现”)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发现”为题展开描写,首尾照应,虚实结合,对现实中的祖国进行了“噩梦”般的描写,同时表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感叹

B.诗歌以“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的巧妙的比喻,将诗人内心“空喜”的感受具体形象化,并将全诗的思想推进到另一境界

C.诗人说“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不是我的心爱”,意在告诉读者,这正是“我”的祖国,这正是“我的心爱”,抒发了诗人埋存于心底的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D.全诗所写的实际是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双重“发现”,让人鲜明地窥见跳动于诗人博大胸怀中的一颗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

【答案】 A(诗歌并没有“表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感叹”)

【篇四】《“江南”再发现》阅读答案

胡晓明

①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长期以来,虚虚实实,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同,即可谓“江南认同”。“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海内外流传。“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已成为中国永远的抒情美典。

②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入骨的相思,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迷魅。男女之思,友朋之念,进而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苏东坡诗:“犹做江南未归客”,姜夔“昭君不谙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以及吴梅村“世间何物是江南”才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作为江南认同的江南意象,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③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从西周时代即已经有中原中心的意识。  一直到三国时代,江东孙吴,三分天下有其一,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

④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是发源于洛阳而被侨民带到江南的文化,这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东晋才女,谢安侄女,王羲之儿媳)祖籍河南,自其祖南迁以后到她已是第三代侨民,一生都在江南,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了,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是经过模仿、交融、选择、消化的文化习得。  这似乎可称之为江南文化之二源。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没有哪一个地域文化有如此方便善巧的因缘和合,这一文化认同的过程,表明了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刻的联系,这正是江南文化不同于巴蜀文化、粤闽文化等的特质,也是江南文化特别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重大动因。

⑤“江南”所指涉的空间,与其说是具体的地理空间,不如说是一个特定的精神空间10.读完《“江南”再发现》,你觉得作者发现了什么?(3分)

答:         ▲

11.第④段中,谢道韫这一论据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3分)

答:         ▲

12.“江南美,江南愁,美得令人伤心,愁得肝肠寸断”,下面不适合引用来表达这种情感的一项是(2分)

A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B.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C.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D.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10.①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②发现了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③发现了江南文化的两个来源。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因为题干中有“作者发现了什么”,所以可以用原文回答。

11.不可以。因为这一事例论证了“江南文化”的来源是发源于洛阳而被侨民带到江南的文化这一观点。

解析:此题考查论据及其作用的把握.看一个论据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关键看该论据能否很好地证明文章的内容。此处运用了谢道韫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能很好地证明前面一句“一是北来的,是发源于洛阳而被侨民带到江南的文化,这是中原移民文化”。

12.C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所表达情感的把握。C项是写王昭君对中原大地的想念。

本文来源:https://www.365978.net/ziranzuowenzhuanti/5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