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365978.net--路】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职《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六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高职《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

  [摘      要]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如何在传统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是各高校专业课教师面临的新课题。针对临床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在儿科护理课程教学中以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为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对儿科护理课程思政进行重新构建,从课程思政目标、教学设计、实践路径、成效分析四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儿科护理;人文关怀;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112-0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在传统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是各高校专业课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在进行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形成课程教学“大思政”的新格局。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体系,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1]。这是对专业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任务,要求专业课教师挖掘、学习并讲授好与本门课程有关的思想政治元素[2],这正是做好课程思政的挑战之处。

  儿科护理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健康保健、疾病防治和疾病护理的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护生运用现代护理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小儿实施整体护理,从而增强儿童体质,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

  临床工作中,儿科又称为“哑科”,患儿年龄小、易哭闹、语言表达差、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因此,小儿护理较成人护理更为复杂,这就需要儿科护士要具有更多的人文关怀素养。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心人的意愿、意识或责任,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态度[3]。护理人文关怀是护理人员秉承人性、德性,融知识、情感、意志等为一体的内在素养外化为自觉的创造性服务与患者的实际工作本领和才能[4]。培养护生良好的人文关怀能力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缓和护患间的紧张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5]。这在以后儿科护理临床工作中尤为重要。

  本研究将儿科护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以加强护生人文关怀素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对儿科护理课程思政进行重新构建,从课程思政目标、教学设计、实践路径、成效分析四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儿科护理课程思政德育目标

  本课程的思政教学德育目标为:培养护生对儿童具有慈母般的爱心、快乐的童心、细心、耐心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慎独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具有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

  二、儿科护理课程思政德育教学设计

  三、儿科护理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一)课堂育人途径

  1.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实践人文精神

  根据儿科护理课程每章节教学内容,编写典型教学案例,以典型案例为载体,通过案例考核、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理念,实践人文精神。如,每班学生分为8~9个小组,每个小组5~6人,以小组得分作为考核结果。考核之前每个小组随机从备好的案例中随机抽取1个,每一个案例均要由教师来扮演患儿及父母,小组学生和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临床护理操作在婴儿模型上完成。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沟通,考核学生在护理工作当中的人文关怀能力,根据设计好的考核评价表给予评价,人文关怀项目一般占总分的15%~20%左右,包括护生接待患儿及家属的态度,回答咨询的态度,对操作目的R解释和指导,沟通能力,出院指导等条目的考核,以促进和养成人文关怀素养形成。

  2.以典型实训操作为载体,实践人文理念

  兒科护理中梳理每章节典型护理操作。以“新生儿沐浴”为例,实训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理念养成,教师在示范新生儿沐浴时,要明确告诉学生必须使用婴儿专用沐浴露、润肤油等,以免对新生儿皮肤造成伤害;在抱新生儿的时候应该要对头颈部进行保护;在进入浴盆的时候除强调安全性外,应事先准备婴幼儿喜爱的戏水玩具,给予宝宝呵护、安慰,减少入水的恐惧;婴儿抱出浴盆后立即包裹干净大浴巾,防止着凉。另外,教师在模拟临床操作的时候,正确指导学生,强调在整个过程中注重和婴儿交流,爱护模型,动作要细致、轻柔,对一些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行为,如随意放置婴儿模型、不爱惜模型、操作时动作粗暴等行为,要及时纠正和正确引导。

  3.开设多种公共选修课,丰富护生人文素养知识,强化人文关怀

  临床儿科工作不仅仅需要过硬的儿科护理专业知识,更需要懂得儿童心理学、儿童社会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一旦在这些知识上有所欠缺,必然会导致人文关怀的不足。游戏是儿童天然而重要的活动,是他们认识世界和自己的重要途径。我校通过开设《0~6岁儿童启蒙教育》《给宝贝最好的健康照护》《婴幼儿发展与教养策略》等一些公共选修课,培养护生学习婴幼儿心理学、幼儿游戏设计等多方面人文素养知识。另外,在儿科护理实训室中,专门布置一间宽敞明亮、饶有趣味充满游戏气氛的游戏室,里面放置儿童玩具、图书、录音机等,供公共课等相关课程实训使用,将游戏融入儿科整体护理中。 (二)课外育人途径

  1.医院临床见习、实习,进一步实践人文关怀理念

  从课程教学实践方法上,“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实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6]。护生在见习、实习的时候,通过具有临床丰富经验的带教老师的示范教育,在亲身体验当中进一步提高其自身人文素养。如,对腹泻的患儿进行头皮静脉输液,因为小儿年龄较小,血管较细,常伴有脱水,给穿刺增添一定的难度,护士在穿刺之前就要做好相关的沟通工作,以免引起患儿父母过度焦虑。

  护生对患儿应多抚觸、搂抱,对稍大一些的儿童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调节护患关系。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沟通,包括安慰和鼓励患儿、适度表扬、适当解释等。良好的沟通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减少了不必要的护患矛盾。

  2.定期安排幼儿园等机构,服务中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为了拓宽护生的知识面,使其进一步了解小儿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教师可组织护生赴社区幼儿园与婴幼儿亲密接触,让护生亲身体验照顾婴幼儿,在陪伴时想办法让孩子配合,探索与婴幼儿及家长有效的沟通方式,理解家长对婴幼儿健康的关注,宣教育儿知识。让护生从家长和孩子的现场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护理技巧,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三)线下分享、交流

  在上述课外实践过程中,请学生写下见习日记,拍照片、微视频等,并上传到班级QQ群、微信群,互相分享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加强人文理念培养。

  四、儿科护理课程思政实践成效

  (一)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高职护理专业2017级2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20岁。按班级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52人,研究组50人。对照组、研究组护生的相关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教学,研究组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再给予基于人文关怀的思想品德教育,采用美国护理学教授NgoziO.Nkongho编制的关怀能力量表(Caringabilityinventory,CAI),评估两组的关怀能力,此量表总共包括37个条目,分为勇气、耐心和认知3个维度,采用Likert7级评分法,“非常同意”为7分,“完全反对”为1分,CAI总分为37~256分,各维度分值:认知14~98分,勇气为13~91分,耐心为10~7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士的各维度关怀能力越好。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两组人文关怀能力比较,培训前对照组、研究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训后研究组的人文关怀能力各维度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四)讨论分析

  研究组学生在进行儿科护理课程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除传授知识技能外,更注重人文关怀思想品德教育,加强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结合不同教学内容,采取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实训课、临床职场见习、实习,面对面和患儿及家属接触,进一步提高人文关怀能力,通过线上线下典型的人文关怀知识、案例的分享,进一步促进人文关怀素养的养成。通过上述基于人文关怀的儿科护理课程思政的学习,研究组50名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得到了提高,于对照组相比有了较明显的进步。

  五、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任务。培养护生的医学职业教育,既要传授精湛的专业知识技能,又要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素养、医德高尚的医护工作者。我们在实施儿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从思政教育目标、教学设计、实践路径、成效分析四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把学生培养成德术双馨的儿科护士工作者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殷樟凤,朱姬莹.课程思政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5):129-133

  [2]咸菁,宋宝剑,何东伟.基于课程思政的二手车鉴定与评估课程设计,2018,26(4):142-143.

  [3]McCanceTV,McKeanaHP,BooreJR.Caring:theoreticalperspectivesofrelevancetonursing.JAdvNurs,1999,30(6):1388-1395.

  [4]黄弋冰.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7(6).

  [5]孙钟,陈虹.护理关怀能力培养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79-81.

  [6]柏晓玲,楼婷,江智霞,等.基于儒家思想的护理人文关怀理论模型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20):1563-1566.

第二篇: 高职《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

  【摘要】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在护理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是当今护理教育亟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儿科护理学为例,从提高教师德育意识、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深入挖掘德育要素、恰当灵活的融入教学、全面有效的评价五方面探索了护理类课程课程思政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 课程思政 实践途径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大学2018年度第二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8jg0219)。

  【中圖分类号】R47-4;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2-011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未能有效形成[2],思政教育与专任教师的关系始终弱化。而儿科护理人才培养中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一方面儿科临床护士紧缺现状日益严峻,另一方面在职儿科护士职业认同水平整体偏低,离职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行业稳定性和护理质量的提高。如何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在护理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是当今护理教育亟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儿科护理学为例,从提高教师德育意识、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深入挖掘德育要素、恰当灵活的融入教学、全面有效的评价五方面探索了护理类课程课程思政的实践途径。

  1.提高教师德育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因此,实践课程思政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教师的德育意识,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和教育,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构建大思政格局,把德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从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学校层面应重视对每一位教师的师德师风考核,从评优评先、晋升职称方面加以引导。教师自身也应为人师表,在课堂上注重“言传”,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注重“身教”,为学生展示热爱工作、敬业奉献、平等友善的良好形象。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先生在《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一书中指出教学大纲是指导一门课程进行教学的依据,它以文件形式简洁地规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的范围、重点、程度、教学顺序、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实施教育思想和培养方案的基本保证,是进行多种媒体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定考核说明和评分标准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要从教学大纲的改革入手,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明确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在编写教学内容和进度时兼顾对德育要素的要求,在制定评分标准时增加对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的考核要求,最终确定融合课程思政改革理念的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3.深入挖掘德育要素

  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重在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而儿科护理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涵和德育资源,有效、准确的从课程中深入挖掘、提炼出德育元素是进行课程思政的根本。为此教研室充分结合儿科护理学的课程特点和护理教育的特色,注重以专业知识技能为载体,运用教研室集体备课、与思政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联合会议、深入行业的实践学习等手段,对所有的教学内容和各教学环节进行透彻的挖掘与分析,形成了思政教育案例库。以下是部分教学章节的德育目标和课程思政融入点(表1)。

  4.恰当灵活的融入教学

  如何在保证教学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增强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提炼出的德育元素自然地融入教学,使学生喜闻乐见,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是进行课程思政的关键。教研室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载体等环节的有效设计和实施,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

  4.1课内

  在第一课堂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微课教学、对分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式教学、教师标准化病人等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理论教学时适时介绍我国相关的卫生政策,覆盖所有儿童的保健服务和取得的成就,普遍开展的新生儿免费筛查工作大大减少了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的并发症,广泛开展产前检查使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大幅下降,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实训教学可以采用教师标准化病人的方法,模拟逼真的临床情境由学生扮演护士角色树立学生以患儿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职业素养。常见疾病患儿的护理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用临床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4.2课外

  整合课内外、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在时间上向课前和课后的延伸和空间上向课外实践平台的延伸。针对一些儿科护理工作相关的新闻事件发起线上线下的讨论;提供学生丰富的拓展资源,如最新的疾病诊治护理指南,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动态,求实、求真、进取,并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和获取文献的能力。发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优势,组织专家进课堂、学生进行业等一系列活动。让行业专家和优秀儿科工作者走进学校,现身说法;将学生带进儿童医院、幼儿园、福利院和中小学校等,贴近服务对象,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活学活用,在真实的生活、工作环境中增强职业认同感、荣誉感以及社会责任心。

  5.全面有效的评价

  由于对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学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一种新的尝试,有效、全面的评价其效果,特别是育人效果,是进一步优化和推广改革方案的前提,可以从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两方面评价。

  5.1学习效果评价

  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结合的方式,用Likert五分量表评价教学过程中学生“德、能、勤、绩、廉”等多方面表现,着重考核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体现出的合作、进取精神,爱幼爱伤观念和敬业、奉献等美德。

  5.2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学生对教学效果是否满意,并给出对教师品德、政治素养和德育能力的评价与意见。分析反馈结果,反思研究过程中各个环节,总结成功经验,弥补不足,不断完善、优化实践途径。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不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也是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是各方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专业课程中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护理专业儿科护理学课程中实践课程思政,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政治素养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真正使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专业课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第三篇: 高职《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

  【摘要】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导致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分隔开来,致使两者之间相互脱节,再加上如今中职学校对课程思政开展的也不够全面,现在将课程思政和道德教育全面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将思政教学转变为课程思政,并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特点,让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发生协同性的作用。本文从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情况出发,注重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以《儿科护理》课程为例,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中职;《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点强调了要坚持把课程思政工作贯穿于专业教学过程中,并注重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并让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同步开展和实施,从而形成相互协同的作用。本文立足于中职《儿科护理》课程上,思考如何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全面融入“思政”元素,并展开了以下教学设计和实践。

  1.中职《儿科护理》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过程中对学生三观的引导教育,让专业课程教学形成“思政”新格局。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体系,其中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学,这样一来就对专业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从专业课知识点中发掘出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从而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的顺利进行[1]。

      儿科护理是一门研究小儿健康保健、生长发育、疾病护理和疾病防治的护理专业课程,此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基础护理的技术和知识,从而为小儿实施更加优质的护理,更增强小儿的身体素质,降低患儿在临床中的发病、死亡的几率。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儿科疾病不仅发病快,而且具有迅速发展的特点,再加上患儿的年龄比较小,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症状和诉求,这样看来儿科护理要比成人护理更加复杂,难度较高[2]。《儿科护理》课程作为护理专业中的重要部分,在临床护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想在临床儿科中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就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思政素养,这样一来在《儿科护理》课程中全面融入“思政元素”,不仅能够帮助护理学生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更能让其更准确的把握相关知识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儿科护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提升护理学生的思政素养和专业水平。本研究中将《儿科护理》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以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课程思政为主要的目标,对《儿科护理》课程课程思政展开重新构建,并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现等方面开展探讨。

  2.“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1教学目标设计

      《儿科护理》课程教学旨在为社会重点培养操作动手能力快的护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紧急应变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在《儿科护理》课程中开展“思政”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掘《儿科护理》课程的思政内涵,并在课程教学中全面融入护理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我们都知道临床儿科中护理服务的对象都是小儿,认知能力差、年龄小,所以说儿科护理人员更需要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够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和舒适的护理服务,因此在《儿科护理》课程教学中,除了让护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当在实际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两者充分结合,能够提高护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觉悟,从而达到知识和思政共同育人的目标。

  2.2教学内容设计

      《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要选择培养护理学生沟通能力的教学内容,更要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对护理理论的教学,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思想道德。在加强对护理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后,护理学生才能够从容的面对各项护理工作,更能让护理学生更好的了解患儿的需求,从而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4];还需要有效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护理理论,遵照“思政”教育的中心主旨,培养护理学生成为具有道德品质修养的人,在“思政”教育联合专业教学过程中,帮助护理专业学生建立职业理想,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所以课程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除了要加强对学生的“课程思政”之外,更要注重对教师思想道德意识的培养,在“思政”教育内容实施后,能将思政理论和专业知识协同起来,共同发挥教育作用[5]。

  2.3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

      建立《儿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方法体系时,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创新融入课堂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堂育人途径,反映出教书育人、思政育人的主要观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线上线下学习学习、分享,可将与本课程有关好的思政案例、思政教育电影、思政视频播放,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融为一体,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小组讨论法等开展教学工作;护生在医院见习时,需要医院、社区托幼机构与学校共同推动实施思政教育,通过带教老师的示范教育,进一步提高护生的人文素养,致力于将宏观的思政工作转化为具体的课程思政,从而培养护理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

  2.4学习评价实施

      在中职护理专业中实施“思政”教育,通过护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让教师全面考核护理学生在护理工作中的思政能力,根据设计好的考核评价量表进行评价,思政项目中主要包括护理学生接待患儿及家属的态度、操作指导、沟通能力、综合素养、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出院指导等考核项目,以此促进和养成护理学生的思政素养。

  3.教学设计实例

  3.1育人目标

      中职《儿科护理》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为: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其主要是在培养护理学生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能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素养;培养护理学生对患儿的爱心、耐心和细心等素养;培养护理学生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能力[6]。

  3.2教学步骤

  (1)课前任务

      选择我校2019级护理学专业的学生120人,其中2019级护理7班中40人(普通班),其中2019级助产1班、2班中80人(实验班)。普通班采用传统护理教学法,实验班则采用融入思政元素的护理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开展全面的教学活动,分析和对比两个班级学生的思政能力评分。

  (2)热身活动

      根据《儿科护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编写教学案例的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案例考察等教学手段开展小组讨论等课前热身活动,以此培养护理学生的思政精神以及思政能力。比如将普通班和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人,其中普通班为8组,实验班为16组,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开展讨论的热身活动。

  (3)课程学习

  ①研究方法

  普通班采用传统护理教学法,实验班则采用融入思政元素的护理教学法,具体措施为:建立“思政元素与护理知识融合”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全面优化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从根本上保障教学的完整性,让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并树立正确的三观。

  ②研究结果

  在教学之后,普通班的思政能力评分为(82.14±1.85)分,显著低于实验班的(97.05±6.21)分,两组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体现强调“思政元素”护理教学法实验班学生比传统教学法普通班学生在思政能力方面有所提升,见表1。

  表1   2组护理学生思政能力评分对比(±s,分)

 

 

  (4)尝试应用

      在中职《儿科护理》课程课程思政体系中,通过将思政元素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后,能够帮助护理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思想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和世界观念。

  (5)作业布置

      在实施《儿科护理》课程课程思政之后,在课后阶段,教师还应当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用,进一步扩展护理学生的学习范围,比如指导护理学生查阅课程思政课程的资料、指导护理学生多阅读与思政课程相关的书籍等,从而让护理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能够进一步进行思想道德教学,从而培养他们对思政课程的接纳能力,更进一步调动学生对课程思政课程学习的积极性[7]。

  3.3评价实施

      采用我校自制的“思政道德评价表”(见附一)来在教学之后评价学生的思政能力评分,评价的方式主要为自评和他评,其中评价的主要内容有:认为思政课程的必要性、思政课程能培养哪几项素质、思政课程的帮助、自身思政情况等,并针对这四项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则表明学生的思政能力越佳。

  3.4教学设计反思

      中职课程思政不仅是思政教师的职责,更是每一位专业教师的任务,在培养护理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同时,更要培养其良好的思政能力,在实施儿科护理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教学,在其中融入思政元素,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开展“课程思政”,通过整合思政元素以此培养学生的思政能力[8]。

  4.结束语

      总的来说,“课程思政”是我国教育中的一项重点,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是每一位在岗教师的工作职责,旨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在中职《儿科护理》课程中,专业课与思政课一样具有育人任务,做好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的相互融合,能够帮助护理专业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三观,并在提高护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让护理专业学生更好的服务于医疗行业。

  【参考文献】

  [1]冯敏华,周国莉,舒尔平, 等.高职《儿科护理》课程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J].高教学刊,2019,(26):181-183.

  [2]解源源,孙伟娟,杨赛楠.将“思政”元素融入护理专业儿科护理学教学的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21):140-141.

  [3]刘丹.医学专科院校儿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饮食保健,2019,6(46):275-276.

  [4]冯敏华,周国莉,舒尔平, 等.基于人文关怀的高职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构建及实施效果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34):112-113.

  [5]杨丽娜."课程思政"视角下《儿科护理学》课程提升护生职业素养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9,(33):171-172.

  [6]陈雨,黄金龙,许洪伟, 等.人文精神教育内化于《儿科护理学》教学初探[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0,43(5):54-55,57.

  [7]季东平.高职院校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教学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9,21(24):193.

  [8]崔杏芳.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7):253-254.

第四篇: 高职《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

  摘要:以“新生儿护理”为例,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人际沟通技能和心理护理技能三大护理核心能力为主要任务,对接临床工作情境,对“新生儿护理”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儿童护理;教学设计

  儿童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的学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共同论证,构建“平台课程+专业岗位方向模块课程+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按“生命周期模式”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以医学基础课程如正常人体结构、常用护理技术等为先导,为后期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职业拓展课程打下基础。

  1整体教学设计

  1.1教学分析。1.1.1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高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以女生为主,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段收集并分析学生非智力因素,结果表明学生对未知内容有强烈求知欲,但碎片化思维明显,人文关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缺[1-2],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其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喜欢多媒体、动画、情境模拟等信息化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医学基础课程以及儿童护理课程中新生儿部分的内容。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记录显示,学生已经具备新生儿分类、新生儿健康检查评估方法等基础知识。新生儿及早产儿的生理特点比较抽象,传统护理技能操作训练难以模拟,新生儿护理理念、技术、设备日新月异,操作标准与要求更新快,同时很多学生没有接触新生儿的经历,对新生儿出生的概念仅来自影视或文学作品。学生对新生儿基础特点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兴趣,但动意愿比较强,因新生儿科室环境的特殊性,教师难以带学生进行临床现场观摩。1.1.2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依据高职办学宗旨,对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结合“1+X证书”制度,以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为主线,基于儿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并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将课程内容整合为3个模块,有3个学习单元,14个学习任务。(2)教学目标。基于职业岗位需求、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3],设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能描述新生儿分类、生理特点和一般护理措施;能描述新生儿即时处理步骤,能叙述足月儿与早产儿的区别;能叙述阿氏评分标准;能说出窒息复苏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能描述新生儿沐浴和抚触的操作前准备,能叙述新生儿沐浴和抚触的注意事项,能叙述窒息复苏的评估内容。②能力目标:会识别足月儿与早产儿,能运用有关知识制订新生儿常规处理计划并为新生儿及其庭提供整体护理,能根据阿氏评分标准为新生儿正确评分;能准确判断窒息程度并规范操作窒息复苏;能正确进行新生儿沐浴和抚触操作前准备;能独自完整、流利进行新生儿沐浴和抚触操作;能团队合作演练窒息复苏。③情感目标:培养安全意识、信息素养,树立爱婴观念,培养临床思维能力。(3)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早产与足月儿的区别,窒息复苏流程,沐浴抚触操作过程。②教学难点:新生儿即时处理步骤,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具备初步辨识新生儿窒息程度的能力,同时关注社会热点,即新生儿早期保健、人文关怀等。1.2教学策略。1.2.1教学方法。本次课的教学理念运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学情特点,以案例为载体,新生儿护理为主线,科学设计课前导学、课中学练、课后拓展教学环节,采用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教室与实训室互相融合的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做中教、做中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教学依托课程网站、虚拟仿真软件等,突破教学重、难点,运用示范教学、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法,将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后。1.2.2教学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以“庭为中心”及“儿童发展理论”为主轴,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人际沟通技能和心理护理技能三大护理核心能力为主要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合理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同时借助儿童护理网络教学平台、微课、动画等信息化资源及手段,提高学生新生儿护理操作技能,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构建高效课堂。1.2.3教学资源。授课地点为儿科护理实训中心,中心创建仿真教学环境,配置触控一体机、录播系统、无线网络等。以循序渐进、稳步提高为原则,采取选用、引进和自编相结合的措施进行教材建设。选用教材是“十三五”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第三版,将内容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行业标准,“1+X”证书制度和技能大赛相关要求,重新整合原有章节,结合具体临床病例,遵循护士实际工作流程开展项目教学。我校妇儿教研组成员制订配套的实训大纲,编写《实训指导手册》。此手册每一个实训项目附有考核程序标准,同时在每项护理操作中设置了操作场景[4],要求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具体情境中进行操作训练。

  2教学实施过程

  2.1课前导学。学生登录超星平台,自主学习本课相关导学资源,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习任务、熟悉操作步骤。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新生儿的特点,并完成在线测试,教师根据学生测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2.2课中学练。教学中借助超星平台,直播医院助产新生儿工作场景,使学生真正“进入临床”“融入临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制订处理流程图,上传超星平台。随机选择一组学生展示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及提出修改意见。接着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学生体验即时处理场景,然学生实操演练,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最随机抽取小组进行现场模拟演练,教师担任标准化病人,师生共同点评、连线专家点评,归纳要点,同时开展远程职业体验[5],让学生看到弱小的新生儿独自面对NICU的医疗环境,培养同理心。2.3课后拓展。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对课程内容进行延伸思考。学生领取仿真婴儿(会哭闹、饥饿、夜哺等)回宿舍进行为期一天一夜的连续照护,连续照护过程中学生及时记录感受并在结束后进行座谈,谈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教师聆听并依次指导学生移情和慎独的照护理念,要做到以婴儿为中心,并根据其特点关怀照护对象[5]。儿童节、儿童疾病防控日组织学生举办相应主题的小讲座、制作宣传海报、自制科普宣传资料、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等,把学习延伸到课堂外,并计入考核,真正了解新生儿护理特点,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爱婴观念,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个护理细节中。2.4教学评价。基于互联网平台,采用“线上+线下”评价、“期末+过程性”评价、“知识+能力”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学生使用新生儿高级模拟人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案例情景模拟和高仿真外观及生命体征数据显示,让学生体验NICU工作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教师也可通过结局指标获得直观感受、客观评价。此外,综合实训采用OSCE模式[8],由监考人员从病例库中抽取病例并最大化模拟新生儿病理、生理变化等,并为学生提供操作所需物品,让其自主分析病情并进行护理操作,考核其案例分析、专业操作技术和护理措施实施能力。

  3教学效果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本次教学对象中,80%的学生对“学会知识”“获得技能”“激发兴趣”3个方面的正面评价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学生,主要表现为:(1)学生课堂主动提问和自行开展讨论的学生明显增多。(2)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明显提高,完成作业的正确率和技能考核的熟练度均有所提高。(3)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增强,能及时发现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可积极探索解决办法。(4)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能在实践中不断自主创新,有很多创意和想法。另外,学生人际沟通技能和心理护理技能均有所提升。

  4特色与创新

  4.1教材重构。教材章节设计中,新生儿内容与常用护理技术进行重新整合,同时为培养学生临床护理思维,将教学设计与临床实际场景任务相结合,如将“新生儿护理内容”设计连续性案例:新生儿出生后的即时处理—常规护理—连续护理,创设教学情景,将教学主线设计为“新生儿降生记”—“准妈妈的担心”—“争分夺秒要他哭”—“从揪心到平安”。4.2融合多种信息手段。以儿童护理网络教学平台、智能互动版小儿急救模拟人及多室合一系统为载体,整合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实现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目标。差异化的教学和多元化的评价更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真正实现学习工具智能化、学习要求差异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评价多元化。4.3渗透“以职业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播放窒息患儿急救视频,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患儿病情的危急、家属的恐惧和医护人员抢救患儿的紧迫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与责任感。在课后通过儿童节、儿童疾病防控日组织学生举办相应主题的小讲座、制作宣传海报、手绘科普宣传资料、参加社区实践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培养学生爱婴观念。4.4评价方式多元化。教学评价上,构建了课前、课中、课后评价相结合的、注重学习全过程的综合评价体系。教师、学生、临床专家评价共同参与学生专业信念价值、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文关怀素养能力的实时、多元评价。

  5反思与改进

  5.1不足之处。(1)案例情境及标准化病人模拟欠真实。(2)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缺乏沟通交流,学生应变能力及对新生儿的人文关怀有所欠缺。(3)考核流程不够规范化。(4)同一小组中个别学生存有依赖心理,小组任务参与程度较低。5.2改进思路。(1)鼓励教师积极完善知识结构,主动关注课程新的知识点,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提高,为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做好必要的准备。(2)组织教师进行统一标准化病人培训。(3)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监测学生表现,并在教学评价上予以体现。

  参考文献:

  [1]周瑞芳,王卉,姚阳.等,高职学生实习期间人文关怀能力的调查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12):21-23.

  [2]徐志芳.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与人文关怀能力的关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5):128-131.

  [3]陆娴.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儿科护理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75-77.

  [4]曹楠.“互联网+”背景下CDIO教学模式在高职学生外科护理技能实训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4):103-105.

  [5]柏道梁.以核心能力为理论框架的儿童护理教学设计: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儿童护理学生培养与教学方法经验分享的感悟与启发[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3):94-96.

第五篇: 高职《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

  摘要:“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普及,使得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提前做好人才教育实践管理布局,提高信息化思维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水平,从而让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能有效适应教育发展的新环境。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现今,“互联网+”信息应用普及,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提供新的契机,紧抓时代机遇迎接时代挑战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对强化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必要性

  (一)满足多元化艺术设计人才教育培养需求

  艺术设计是集艺术、技术、科学为一体的专业学科教育,其主要课程包括艺术学、史学及哲学等多项教育内容。由于其涉及教育内容宽泛,在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必须基于行业发展做好教育布局。互联网的发展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提供新的契机,同时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高校亟需做好“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思考,提高高校教育与行业发展的对接能力。以现有教育发展现状为载体优化教育体系,不断强化人才培养时效性、有效性,保障人才教育培养能够适应当前就业环境,为新时期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育工作高质量推进做好充分铺垫[1]。

  (二)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弹性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不同于传统意义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其本质是强化学生艺术解析与创作能力,使其能更好发挥自身对艺术的理解,从而融入艺术设计实践之中。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更突出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要根据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及艺术表达能力,合理调整教育培养方案。在此过程中,保持教学课程内容弹性及教育结构弹性化调整,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核心关键,也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融入教育发展新环境的必要条件[2]。除此之外,采取灵活的教育规划布局方案,有利于促进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理论教育培养的双向推进。

  (三)完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发展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逐步增加,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育已经形成以行业发展为导向的教育培养机制,进一步将企业教育、高校教育进行一体化融合,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联动能力。加之近年来信息化教育发展普及,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育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因而,新时期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势必要结合未来发展形势,从最基础教育管理实践着手,完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合理调整高校、企业之间的关系,加强高校教育与行业发展内容联系,使其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能更好为专业教育发展夯实基础。

  二、“互联网+”时代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实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具备良好艺术感知及艺术创作能力

  互联网+时代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育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概念上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操作能力将成为衡量专业学生艺术设计能力重要标准。这一过程中,高校教育方向应从满足阶段性人才培养应用需求转向人才教育培养长效化推进,提高专业学生艺术感知能力、艺术创作能力,聚焦教育培养核心重点,不断加强“互联网+”教育体系下人才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利用网络教育突破现有教育条件下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限制,提高高校专业教育对互联网教育资源合理化运用。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实现系统化整合,从根本上将“互联网+”教育思想理念融入高校专业教育体系,不断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育提供多元化教育保障。

  (二)掌握各类计算机设计软件操作及使用

  计算机应用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对提升专业能力建设将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专业学生必须能熟练的对Photoshop、Coreldraw、Fireworks、AutoCAD以及3DMAX等软件进行操作。同时,切实掌握计算机技术应用操作逻辑,可以保障对各类艺术创作软件有足够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的使用计算机软件功能。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体系的形成,艺术设计专业对人才的应用需求,将朝着更广泛网络大环境进行推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所需掌握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也必须达到新的高度[3]。

  (三)具有优秀个人道德品质及优良艺术审美水平

  素质教育是我国人才教育培养之根本。学习能力决定学生专业技术水平,而个人道德品质则决定学生在未来专业岗位中能否发挥出自身专业学习潜力。传统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主要利用高校教育平台对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衔接,从而实现学生个人品质的提升。因此,新时期基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素质教育培养,可以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对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方面学习成果进行考验,并结合学生日常学习表达对学生个人品质做出评估。该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理解及革命精神文化内涵汲取,将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高提供一定教育帮助[4]。

  三、基于信息化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信息化教育实践配套设施尚不完善

  艺术设计专业对教育实践的设备建设有严格的要求。以Photoshop软件为例,该软件实际操作对计算机设备中CPU、内存及硬盘三项基础构件使用有较高要求。根据Adobe官方网站公布的Photoshop软件使用要求,中央处理器最低运行主频应达到2.5Ghz以上,核心数应达到四核四线程或四核八线程,方能保障Photoshop软件使用的稳定性。而内存方面,则应满足数据带宽为12.8G/s的使用效率。硬盘方面,传统HDD硬盘并不适用于Photoshop软件稳定操作,必须基于硬盘使用特性采用SSD硬盘方能确保Photoshop软件正常使用。因此,对于高校而言,根据单一专业教育需求,投入大量资金资源用于教育实践并不符合高校教育发展利益诉求,也无法保障高校信息化计算机设备应用实践有效性。

  (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规划布局不合理

  网络艺术创作是未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高校应基于网络艺术创作与教育,充分做好教育实践应用的准备。当前,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院校,对于网络艺术设计重视程度较低,甚至对网络艺术创作在思想上存在歧义。同时,部分高校对“互联网+”教育发展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育资源运用能力不足,无法将信息化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课程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使艺术设计专业信息化教育培养流于形式。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从教育结构方面做好教育体系优化,提高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应用理念的实践普及,有效弥补单元化教育管理不足,开辟网络艺术创作教育的新形式。

  (三)课程设计的信息化教育互动能力不足

  教育互动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要求学生能将自身对艺术的理解融入艺术审美及创作中,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学习及探究能力。“互联网+”教育理念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方面的融入,在内容上为专业教育互动创造了新的路径,改变了传统的教育互动模式,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对艺术思想进行全面学习。但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部分高校仅仅把“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补给方式,未能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教育的高效化优势,缺乏良好教育互动与教育引导,导致信息化无法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方面起到积极的教育导向作用,使信息化时代艺术设计教育互动能力大打折扣。

  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对策及路径

  (一)强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企业人才培养协同发展

  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协同发展,其目的在于将企业资源引入高校教育,完善高校教育实践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高校与企业之间教育发展联动能力,使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能更好的满足企业需求。在此过程中,高校应主动承担起与企业对接,利用互联网平台,聘请专业在岗员工开展辅助教学。同时,采用教育实践方法融入高校课程教育体系,以网络教育培养及线下教育实践为中心,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学习能力,确保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育与企业人才培养能处于同一高度,为专业教育的高速发展奠定良好教育根基[5]。

  (二)建立政府主导下的产学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结合在教育方法上满足了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要求,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提供必要帮助。产学结合的一体化教育培养实践,可由地方政府部门先做好主动工作,将部分市政项目建设及社区服务工作,纳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体系,提前对部分专业实践内容进行了解,并基于市政工程建设听取部分高校学生设计意见。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设计意见进行分析从而指出高校教育不足;另一方面,亦可帮助学生更好强化自身学习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建立统一的教育学习信息反馈机制,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实践学习动向,并为其纠正学习错误,从而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未来阶段进行自我完善创造积极的教育条件。

  (三)创新“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艺术设计多元化教育培养新形式

  高校必须重视互联网信息体系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影响。同时,将网络艺术设计纳入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推动网络艺术教育及线下课程教学的双向融合,以教育创新为载体,创新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形式。以网页艺术设计为例,可将高校学生使用较为频繁的互联网网页作为模板,进行网络艺术创作教育延伸。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为学生提供专业网页设计帮助,使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实践能更好贴近实际的教育发展环境,切实以行业发展、学生学习诉求为中心,开展多元化艺术设计教育实践。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应以信息化教育发展为载体,开拓新的教育实践路径,提高教育实践课程与理论教育应用课程内容的统一性,加强信息化教育培养实践能力,不断拓展科学教育实践布局,进而使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切实与行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王倩,路申鹏.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下的实践与反思———“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广告策划与创意设计课堂教学改革中[J].艺术科技,2019,(15):8-9.

  [2]谢志贤.“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育改革创新的策略探讨———以艺术设计专业群为例[J].术教育研究,2019,(03):126-127.

  [3]胡冰寒.艺术设计类学生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下的教学模式实践性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02):864-865.

  [4]疏梅,张佑民.“互联网+”背景下多媒体设计与专业的嬗变—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7,(22):92-93.

  [5]陈曦.新时代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23):122-123.

第六篇: 高职《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

    [摘要]目前的高职护理教育中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问题,忽略了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必须要发挥的导向和调节功能。本研究通过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项目,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同时打造了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力争培养一批具备较强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职业操守等高思政标准要求的护理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护理教育

   1、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护理学是一门融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随着社会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急剧增加,对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与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还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护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养一支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护理人才队伍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1],明确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课程思政应运而生。面大量广的专业课程是高校教学的重要载体,如何发掘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元素,并广泛实施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然而,目前的高职护理教育中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问题,忽略了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应该要发挥的导向和调节功能,因此,在高职护理专业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十分必要[3]。

   2、《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路径

   2.1统一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学生接受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职业习惯养成和职业素质感知最关键的课程。本研究因此以《护理学基础》课程为切入点进行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讨。课程组教师均为护理专业科班毕业,对护理职业的思政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务求教学全过程以身作则,践行“细节决定成败、言传身教育人”的宗旨。

   2.2“课程思政”要素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课程组教师集体讨论、精心设计各个“课程思政”要素,采取人物访谈、小组讨论、案例教学、SP病人引入、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仁术”与“仁心”的有机融合。

          《护理学基础》课程将思政元素渗透到教学内容各章节,通过引导,学生将能够在习得基本的临床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如下职业素质: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慎独的职业修养;

          自我防护的工作习惯;

          爱伤的意识;

          严谨、细致、规范的职业操守;

          团队协作、表达沟通技巧;

          伦理思考能力。

   2.3“课程思政”资源编制:课程组教师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部分教学内容“课程思政”资源的编制,再集体讨论,初步形成活页式二维学习材料和视频类三维学习材料,将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再不断补充完善。

   3、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案例

          如表1所示,以若干案例引导融入教学内容,进而达到预期的各思政元素的渗透。

   表1 部分章节思政元素融入点设计

   授课要点   思政内容融入点   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   预期成效

   认识护士工作   职业精神-“提灯女神”南丁格尔

   团结协作-中国首届“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奖获得者陈训如教授评价医疗和护理的关系为车子的两个轮子   人物访谈   理解护士基本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护士职业态度。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了解医护关系,养成团结合作的工作习惯

   安全运送   敬佑生命-第40届南丁格尔获奖者广东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钟华荪   SP病人引入   培养敬佑生命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核心理念

   采集标本   大爱无疆-第43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军区南京总医院妇产科护士长陈声容   案例教学   培养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核心理念

   书写病室报告   伦理思考-“抱婴跳楼”惨剧   小组讨论   启发伦理思考:启发学生“仁心”与“仁术”的伦理思考

   无菌技术   慎独-汉朝杨震深夜拒贿

   严谨-造口专科护士蔡蕴敏   人物访谈   培养规范操作、慎独的职业精神:理解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养成慎独的工作习惯

   隔离技术   奉献-第40届南丁格尔获奖者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叶欣

   无私-新冠肺炎-最美逆行者   人物访谈

   SP病人引入   培养职业精神:引导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践行无私、“甘于奉献”的核心理念

   皮肤护理   伦理思考-“杀人”保姆   案例教学

   SP病人引入   启发伦理思考:启发学生“仁心”与“仁术”的伦理思考

   冷热疗法   爱伤-第42届南丁格尔获奖者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外科监护室护士长刘淑媛

   沟通-低温烫伤   案例教学   培养爱伤情怀:认识生命和死亡,探讨人生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沟通的重要性

          

          以《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其中一个内容“压疮病人的护理”为例简要说明如下:根据《护理学基础》大纲,“压疮病人的护理”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挖掘思政元素——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以标准化病人为教学载体,以案例形式呈现标准化病人的病情变化,并在病情发展的每个阶段设置若干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对标准化病人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情绪变化做出反应和护理。

   4、思政元素“无形”化于课程的思考

          课程思政是一种“大思政”的教育理念,需要各课程的任课教师充分挖掘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教师在任课过程中如何通过有形的载体实现无形的思政教育,是需要不断进行探索的。

          人物访谈、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及案例教学等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标准化病人作为比较新颖的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创设仿真的模拟临床环境,让学生从现场情境中获得真实的实践体验,通过学习任务的精心设计,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4-5]。

          本研究通过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项目,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同时打造了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力争培养一批具备较强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职业操守等高思政标准要求的护理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365978.net/ziranzuowenzhuanti/397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