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365978.net--二年级】

【篇一】二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认识并正确书写“矛、盾、般、持”等生字,通读课文并理解“左抵右挡、大显神威”等新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合作交流等形式,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理解坦克是怎样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的优点合二为一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提问法

四、教学

PPT展示矛、盾、坦克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师展示矛与盾的图片,通过提问让学生初步了解矛与盾的优点和作用。通过提问“矛与盾结合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引发学生思考。借此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二)整体感知

读通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检查预习效果,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词语,认读并理解:

自卫 进攻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2、听录音,让学生明确课文的大意。

(三)深入研读

1、哪一个句子写出了矛进攻的威力大?

(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一句)

“难以招架”是什么意思?用动作理解“雨点般刺来”“左抵右挡”。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请一名学生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3、盾大得像个铁屋子(大屏幕出示铁屋子),但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请学生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矛”字上加了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枪炮)

看大屏幕(装上枪炮的铁屋子),提问学生这样的铁屋子可以坐着去和别人比赛了吗?为什么?(板书:坦克)

(大屏幕演示装上枪炮的铁屋子又装上了轮子、履带变成了能跑的坦克。)

4、四人为一小组,限时五分钟,讨论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并派代表回答。

(四)巩固提高

1、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

哪些句子能看出坦克“大显神威”?(大屏幕播放坦克大显神威的录象片段),指导朗读。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故事。那么在文章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课后好好思考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并想一想在这节课上你明白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下节课我们再来分享。下课。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以上是教师资格面试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教案,祝各位考生顺利考试!

【篇二】二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1.认识“棉”、“照”等13个生字,会写“妈”、“奶”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

教学重点

认记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会体贴长辈的思想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用小黑板写好课文中人物语言以及难读的长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说话,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一个非常好听的故事,出示课题。教师叙述课文内容。

2.请你们根据图中的内容想一想,说一说。(出示课文插图) 

3.学生看图,自由练说后,指名说故事。

4.板书课题,随机认读课题中的生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难读的字词(相互交流)

2.小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识记生字的办法识字。

3.汇报并挑选同学按自然段接读课文。

4.其他同学边听边画,课文有哪几个人物?哪些字音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

(三)互相交流,认读生字

1.小组交流。

2.各小组派代表指出要注意读音的字词。

3.老师相应指出字词。

4.请小老师范读、领读,多种形式读。

5.学生自读自纠,互读互纠。

6.师生共做识字游戏。

(四)读顺课文,发现感知

1.把生字宝宝请回到课文中你们能不能读好?

2.读了课文,你们发现了什么或知道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文人物的语言。

4.分角色练读,朗读妈妈、奶奶、小峰的话。

5.边读边想,读了他们的话,你想说什么?

(五)提出问题,自读自悟

1.读了课文,自己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问自己答。

2.读了课文,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回答?

(六)看图对文,情感升华

1.出示课文插图,找一找与插图相应的段落。                             

2.想一想:小峰这样做,妈妈会说什么?奶奶会说什么?

板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

晒被子          晒棉鞋

妈妈            奶奶             小峰

(暖和)

教后记:

个别学生读课文不流利及读音不准,课堂上提出问题无法独立回答,课堂上不积极举回答,死板的很,自己想说的话用汉语表达不出来。而多数同学课堂上很积极,用汉语流利的说出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独立完成所有的练习。

【篇三】二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语文课堂教学中,适量地引进富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内容,既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意象和精神,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愉悦,得到创造美的享受。下面以《明湖居听书》一课为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明湖居听书》

教学重点:(1)体味“通感”修辞的美妙艺术效果,学习“通感”修辞手法的准确运用。比较《明湖居听书》和《琵琶行》音乐描写的同中之异。

教学难点:把听觉方面的感受,用恰到好处的语言描写出来。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我尝试上了一堂“导入一赏读一研讨一练写”的“创新”课。

导入

首先创设情境。听录音《青藏高原》。李娜唱的《青藏高原》激越高亢,主旋律跌宕起伏,学生听得用心,情绪亢奋,这支歌为这堂课的教学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激起了同学们的情感波澜。(听完歌,我问:“这首歌唱得如何呢?”学生:“唱得好。”)

可是如何就把这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用语言描写出来呢?我们先来赏读《明湖居听书》用什么手法来描写白妞演唱技艺的,共同探讨一些方法来把《青藏高原》的演唱艺术描写出来。

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就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作用,目的明确后,自然引到赏读《明湖居听书》描写白妞演唱技艺的两段上来(王小玉便启朱唇……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赏读

初读这两段,我们是否觉得白妞演唱得很美呢?我们并未亲耳听,而只是读小说,用眼看文字,为什么能在听觉上获得美感呢?

由于作者写作时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来描写演唱艺术,因而觉得很美。下面我们来品读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

(把问题定向,读中思考、讨论,完成赏读)提三个问题:

(1)按白妞演唱时声音或高或低、或缓或急,把整个演唱过程分几个阶段呢?

(起始一发展一跌宕一高潮一结束)

(2)找出运用通感修辞来描写白妞的演唱技艺的句子,仔细品味通感的准确运用和收到的艺术效果。

(通感句是把哪两个感觉沟通的?本、喻体的相同点在哪里?)

(3)总结本课描写演唱技艺的方法。

A、演唱过程分阶段(按声音高低、缓急)。

8、巧用比喻(通感):先点出感受到的音乐(可见的形象,可经历的事,可体验的感觉),再沟通视觉形象。特点是从视觉设喻。

研讨

刚才我们共同赏读了《名湖居听书》,同学们,谁还记得上学期我们曾学过的一首描写演奏技艺的诗?

(一)学生忆诵《琵琶行》第二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声如裂帛”)。同学们,同属演奏和演唱的描写有何同中之异呢?学生讨论发育。

问题设计:(1)同样用比喻描写演奏技艺,与《明湖居听书)运用比喻一样吗?(2)总结两课音乐描写的同中之异。

A、同是巧用比喻,但《琵琶行》用类似或熟悉的声音设喻;《明湖居听书)用特殊的比喻——通感来沟通各种感觉,主要是从视觉角度设喻。

B、同有妙语点睛,但关键处《琵琶行)直接解说;《明湘居听书》直接讲感受,又使用了比喻。

(二)扩展延伸。下面再赏读选自《西厢记》的《崔茸篙夜听琴》的三支曲于。(出示投影片)

【天净沙】莫不是步播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钧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擅钟?莫不是疏竹滴镰曲褴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唤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思考问题并讨论发言。

对崔莺莺听琴时感受的描写有何特点?

明确:以声喻声来写崔莺莺听琴时的感受。仍是使用崔莺莺熟悉的类似的声音设喻,声音并不完全相似,却能够使崔莺莺听了琴声很动情。可见以声喻不在于声音完全相似,而在于能够从中令人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三)归纳一些音乐描写的方法。

A、过程分阶段(按声音高低、缓慢)

B、巧用比喻(设喻的角度可以是:声音、视觉、感受、嗅觉等)

C、妙语点睛(关键处直接解说或直接谈感受)

赏读和研讨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找到规律、方法,由此过渡到练写。

练写

训练想象,美在创造。下面,我们来练写李那唱的《青藏高原)。再次听歌。

写作要求:充分调动联想、想象,巧用比喻来描写《青藏高原》的歌唱艺术。

《青藏高原》的风格是辽阔、绵远、高亢、跌宕起伏,富有藏族风昧。

演唱过程的四个阶段揭示:

起始——高亢、婉转(嘿哎)

发展一舒缓一起伏一舒缓(无言,啊)

高潮——高亢、穿插回旋、多变(高)

结束——高亢中(原)

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学生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还应该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进行美的创造。

写好后学生进行交流、修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使作品的审美效应得到强化,从而帮助学生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

这堂课的“创新”体现在目标单一、内容集中上,主要是突破了品味赏读,引进了演唱的练写,培养了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附习作例文:

(一)歌声一开始,仿佛是从那遥远的蓝天白云深处飘来一声高亢、旷远的呐喊,让我们感受到藏族同胞的豪迈与纯朴,顷刻间,声音拔了一个尖儿,像从地面起飞的直升飞机一样直冲云霄。正在暗中叫好,突然声音趋于平缓,稳稳送出,入耳有说不出的舒畅,如同山涧混瀑流水,又如一匹骏马在那辽阔的草原上奔驰,节奏平稳而明快。唱了几句后,又稍有回环,接着又趋于平缓,那舒缓而悠扬的歌声,又好像坐着汽车在起伏的丘陵上奔驰。

接近尾声时,声音又直线扬起,却又极力千回百折,节节高起,大有”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状;又如一只大鹏扶摇直上,向那高空冲去。在那极高的地方,又盘旋了数匝,箭射鞍地冲到了白云深处。这一声唱得四座屏气宁神,正不晓得还会有什么变化,突然一·个“原”字唱出后,似遏止的流水畅出,不禁舒了口气,这时唱声突然停止。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二)歌声开始很高,清爽豪放,如同幽深的山谷中飞来一只雄鹰,展翅翱翔于崇山峻岭之间。唱了两句后,声音又慢慢地趋于平缓,甜润婉转,如新燕出谷,乳燕归巢。在潺潺流水般的歌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美丽的藏族姑娘,手捧洁白的哈达,深情地祈盼……

接近尾声时,声音忽又扬起,如同湍急的流水,撞上了礁石后溅起的浪花;又如舰艇划过海面后荡起的急流,冲到了那极高的地方;又似一条在崇山峻岭间升空的飞龙,盘旋一阵后,向上急冲;随后又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只银燕在时空的隧道里左右徘徊,最后直向上冲,一个“原”字出口,如同珍珠落下,掷地有声,虽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三月不知肉味。

(三)一开始,嘹亮、高亢的歌声似流星般一下子划破长空,使人荡气回肠,仿佛置身于辽阔、高远的青藏高原。接着那歌声便渐渐舒畅起来,似山泉叮哆,似秋虫浅唱,又似清风明月私语。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仿佛举杯邀明月,开怀畅饮那浓浓的桂花美酒。突然一个“啊”字,把声音拔高,仿佛由平川一下子升到高山顶上,真有点“出其不意”,继而声音再度变得轻柔、舒缓,好似在中秋之夜,看那清泉之中的明月,似在伴着柔和的乐曲,跳着古朴典雅的舞蹈;又好似百灵婉转的啼鸣在那座座山川相连中回旋,把人带到了山川相连的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间。

将近尾声,喷旷的歌声再次响起,给人一种俯视群山的感觉,继而声音再度拔高,好象从高山层层旋转进而上了珠穆朗玛峰顶,歌声回环片刻,墓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篇四】二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一、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小猴子下山》。

二、新课: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4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学习向导:

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

4、填空练习。(出示投影)填空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课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18、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着手

西瓜地 又大又圆 扔 摘 回家去

往回走 蹦蹦跳跳 扔 追

本文来源:https://www.365978.net/xiaoxuezuowen/554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