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365978.net--爱国】

【篇一】关于名人的爱国故事100字

  “狼牙山五壮士”,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1941年8月,日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奉命掩护机关、部队和群众向老君堂方向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连队留下马宝玉等5人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战斗,子弹打光后就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被老乡救起,幸免于难。马宝玉等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棋盘坨、莲花峰、五勇村……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易县狼牙山,充满了英雄色彩。70多年前,这里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一分区的大本营,被侵华日军称为“最难对付的军事区”。一分区军民在这里进行了210多次较大规模的战斗,其中包括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黄土岭战斗。

  “他们5个人,换回了几万人的命啊!”68岁的刘宏泉,是“狼牙山五壮士”所在连连长刘福山之子。他说,在1941年那次反扫荡战斗中,他的父亲右眼被打瞎,腿也被打断。由于五位壮士的英勇机智和无畏牺牲,刘福山和众多伤员,以及数万军民最后都安全转移了。

【篇二】关于名人的爱国故事100字

  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部队和群众撤离而在弹药用尽时跳下山崖的事迹一直深入人心。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上,继三军仪仗队之后,第一个通过天安门广场的徒步方队,就是“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壮举,诠释了抗日武装宁死不屈、英勇抗争的战斗精神。

  然而近年来,有人利用网络抹黑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网络上各样言论也众说纷纭。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狼牙山五壮士事迹是否真实存在?狼牙山五壮士到底经历了什么?怀着崇敬的心情,记者踏上了寻访狼牙山五壮士历史真相的探访之路。

  事实清楚,英勇事迹不容任何质疑

  中国北部,狼牙山脚。

  西水村村民李振玉的家就在狼牙山脚下。他的父亲李怀林1938年参加游击队,岳父黄彩云是当时晋察冀一分区的一名侦察排长,他们都是那次战斗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永远都能证明,五壮士的事迹是真实的。”

  李振玉动情地说:“我从小听着父辈们说狼牙山的故事,我走过这座山千万遍,我知道五壮士在哪打的仗,我走过他们走的路,没有人能否定历史。”

  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记者绕开了修葺整齐的游览区,跟着向导李振玉,走上了当年五位英雄战斗的路线。

  巍巍狼山壮,潇潇易水寒。仰头,是连绵耸立的三座高峰,一面茂林,一面陡壁。

  茂林里,荆棘丛生,脚下其实并没有路,只能依稀辨出人踩过的足迹。

  陡壁边,山石峥嵘,只有沿着山壁慢慢摸索爬行,四肢并用,才能勉强维持平衡,不至滑落山壁。

  这座山陡、险、难,让人望而生畏。

  在1941年9月,五位年轻的战士面前,也是一样巍峨连绵的三座高峰,而他们身上,肩负着数万抗日军民的生命安全。

  据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馆长李芳介绍,1941年8月,由于“百团大战”对日军战略后方产生的震慑力,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多次调动兵力,向晋察冀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报复性“扫荡”,并于9月下旬,对狼牙山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一旦合围成功,4万抗日军民的生死难以预料。

  由于敌强我弱,上级决定我军主力带领群众撤出狼牙山,转到外线安全地区。掩护主力部队撤离的任务,交给了一团七连。在怪石嶙峋的石门处,七连战士与日伪军开展了石门阻击战。

  “这里就是石门。”已年过七旬的李振玉说,“我们跟鬼子打麻雀战,因为有机枪排在,鬼子以为是我们的主力部队,一路紧追,我们借着地形优势,就在这一带,大大小小的阻击战,打了好几天。”

  石门山林茂密,山坡陡峭,站在下面根本无法看清上方的情况。我军据守地利,采取设置地雷、分兵把口、灵活御敌等战术,在敌军面前呈现出一幅“漫山遍野都是八路军”的景象。

  接连鏖战,边打边退,为给主力部队多争取时间,七连行至阎王鼻子,发起了第二次阻击战。

  阎王鼻子是一处陡峭险要的石壁,因为山梁看起来像鼻梁一样挺而陡,在当地有“阎王鼻子小鬼脸”的说法,山体坡度极大,是上山最难走的地方,十分艰难危险。

  “在这里,地形险,战士们就用滚石做武器,鬼子只能绕开,从两边爬上来,被我军砸死砸伤了几十人,后来阻击不住了,我们就往后撤到了棋盘陀。“李振玉指着下面的山壁说。

  我军与日伪军在棋盘陀发生了激烈的交战。敌人调来大炮向棋盘陀方向轰击。在这次战役中,七连连长身负重伤,战士们伤亡惨重,指导员命令六班进行阻击,带领部队向龙王庙方向转移。六班当时只剩5人,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

  棋盘陀有一处分叉路口,一边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一边通往棋盘陀顶峰。通往顶峰的道路,如今已尽是悬崖绝壁,仅容人贴壁通过,寻常人已无法再向前进。

  “这里走不过去了,太危险。”李振玉指着前方一座小山头说,“翻过这个山头,就是五壮士真正的跳崖地,当时他们一路退,还借着山里地势,消灭了几十个鬼子,吸引着敌人,不让他们知道主力的转移方向。”

  经历了石门、阎王鼻子、棋盘陀三场阻击战和一路诱敌深入的游击战,马宝玉等五位战士打完了最后一颗子弹,扔完了最后一颗榴弹,将所有武器全部破坏之后,宁死不屈,英勇跳崖。

  在狼牙山,记者用脚步“丈量”出了狼牙山五壮士事迹。记者事后核查了我军1941年10月18日的军区训令,以及日方战史里对于1941年9月25日“狼牙山、棋盘陀附近战斗”的相关记录,这些资料中对1941年9月25日发生的五位战士英勇跳崖的事迹都有明确的描述,并对当时的战斗情况,击毙敌军数量也有相应的统计数据。这些官方资料的记录充分佐证了狼牙山五壮士事迹的真实性毋庸置疑。

  马宝玉等五位壮士的英雄事迹深深地刻印在太行山枝杈纵横的深林间,刻印在嶙峋陡绝的峭壁上,刻印在清流湍急的飞瀑里,也刻印在太行山脚下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心间。

  精神不朽,英雄壮举凝聚民族精魂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党和人民军队诞生以来,无数的英雄先烈在炮火硝烟中赴汤蹈火、甘洒热血,在自己的岗位上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他们的伟大事迹,凝聚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星辰指引着后来人的方向。感怀英雄,能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带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力量。

  一路走来,忠诚,忠良,捍卫,理想,红色,爱国,这样的字眼到处都是,不仅是标语,而是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农家院里、招牌上、宣传语中,红色的精神浸润着这片土地,因为纯粹的信仰,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拥有强壮的精神力量。

  在路上,望着密布的丛林,错综交杂的小路,不熟悉的人稍不留神就会迷失。同时,山上还有很多被茂盛植被遮蔽的隐秘山洞。这样的环境足够五位战士隐藏身影,躲过敌人致命的子弹。李振玉告诉记者,其实不是不能逃生,事实上,五壮士当时有两条生路可以走。

  一条是主力部队转移的道路,另一条路就是藏身山林。但是,五壮士为不暴露转移方向,选择走向部队转移的相反方向,即使明知路的尽头是三面悬崖的绝壁;为了给部队和群众的转移赢得更多时间,他们用军事学上自杀性的拖延战术把敌军引向绝路,牢牢把敌军吸引在自己身边。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李芳说,当时带领日伪军追击五位战士的小队长茅田幸助,在1997年7月,曾来到狼牙山祭奠谢罪,易县原县长刘建军接待了他。

  这位日本老兵面对着狼牙山痛哭流涕,他亲眼目睹了五壮士跳崖的壮举,并为之震撼,心生敬畏。他说,当时他命令士兵朝天鸣枪,向英雄致敬,后来因为此事被告发,在日本受到了处分。

  茅田幸助赠送给刘建军一把昭和15年的军刀。当年他就是佩戴着这把军刀,将五位战士逼上悬崖,他为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忏悔。

  狼牙山五壮士的名誉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从中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动容。捍卫狼牙山五壮士的精神,不仅是捍卫个人名誉,也是捍卫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否认事实、歪曲事实、抹黑事实,实质上都是对民族共同利益的侵害。

  英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脊梁。那些为国家民族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人值得人们的尊敬。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战斗到底的精神,穿过时空,给予革命者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凝结成中华民族百折不屈、奋勇向前的民族精魂。

  截至记者发稿时,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传来一则消息,对“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两位英雄葛振林、宋学义的后人葛长生、宋福保起诉《炎黄春秋》杂志社前执行主编洪振快侵害名誉权、荣誉权案作出一审宣判。判决被告洪振快立即停止侵害葛振林、宋学义名誉、荣誉的行为;判决生效后三日内,被告洪振快在媒体上刊登公告,向原告葛长生、宋福保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篇三】关于名人的爱国故事100字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当时未满19岁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以自己的英雄壮举“喊”出了“为了新中国,前进”的时代最强音。1957年,朱德亲笔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雷锋在日记中写道“英雄董存瑞是我永远学习的好榜样”,2009年9月10日,董存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董存瑞的事迹激励了几代中国军人和青少年的成长,董存瑞是一个什么样的青年?他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昨晚董存瑞生前的战友88岁的程抟九老人在山东卫视《中国面孔》为大家解读了这位舍身炸碉堡的英雄战士。

  董存瑞牺牲前最后的一句话是什么?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拍摄的电影《董存瑞》中,英雄拉响炸药包后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的情景,激励了几代人。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董存瑞在最后时刻是否真的留下了震撼人心的语句?

  今年88岁的程抟九退休前是沈阳军区炮兵某师副政委,是董存瑞生前的战友,老人回忆说,“1948年5月25日,攻打隆化中学的战斗中,我们和连长带的这个排是从敌人的交通沟,南北有一道交通沟里进去的。战斗从早上持续到傍晚,由于受到一个桥型碉堡的封锁,队伍无法继续前行。而之前已经派出去的三个爆破,都已经牺牲,形势非常紧迫。这个时候,六班班长董存瑞,跳了出来‘连长,让我去炸掉它。让我去炸掉它’。回头一看,董存瑞夹着炸药包,从上面连滚带跳跳下来,他放不住炸药,没带三角支架,他就往大桥的中央跨了几步,左手托着那个炸药包,把炸药包顶在那个桥肚子上面。脸冲着我们,冲着连长和我们三个趴的这个地方,他就喊‘连长,冲啊!’,连长大喊了一下‘董存瑞’,叫了一下名字,连长声音刚落,那边爆破了。”

  电影中“为了新中国,前进!”的口号是怎样来的?电影《董存瑞》编剧之一的赵寰曾经介绍说,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战略防御,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并取得了节节胜利。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向全国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为了新中国,前进!”正是根据当时时代背景发出的战斗号召,在“连长,冲啊!”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在赵寰看来,董存瑞和战友们是用自己的行动喊出了当时时代最强音——为了新中国,前进!

  喜欢画漫画的“文艺青年”

  从1945年8月参军到1948年5月25日牺牲,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董存瑞先荣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荣获毛泽东奖章一枚,勇敢奖章三枚。“董存瑞和现在的青年一样,热爱生活。”曾任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的吕小山这样描述董存瑞。

  董存瑞没念几年书,到部队也识字不多,可他却喜欢画漫画。“他的挎包里总是装着纸和铅笔。”在战友们的回忆中,董存瑞一有空就会掏出纸笔画小漫画,或表扬、或批评、或帮助记忆。

  在攻打隆化用于爆破敌碉堡的那些炸药包上,差不多每个上面都有他的“作品”。由于炸药包分量不等,要炸的对象也不同,所以董存瑞或在炸药包上画有要炸的碉堡的样子,或是爆破手匍匐前进的形象,或是敌人待毙的丑态。在有的漫画旁,他还写上这样的顺口溜——仇恨满胸怀,隆化要打开,新中国要靠们的双手建起来!

本文来源:https://www.365978.net/lizhizuowenzhuanti/55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