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365978.net--成长】

【篇1】幼儿敏感期成长观察记录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处于敏感期

  1)尊重孩子为有能力的个体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学习者,他们会循著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使自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这是父母首要改变的观念。

  2)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每个孩子的敏感期出现时间并不相同,因此成人必须以客观的态度,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质。

  3)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当成人观察到孩子的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

  4)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当孩子获得了尊重与信赖后,就会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尝试。

  5)适时协助而不干预当孩子热衷於有兴趣的事物时,大人“应放让孩子自己做”,避免干预。不过,并非要丢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适时予以协助、指导。

  幼儿期间都有哪些敏感期,分别在几岁

  根据蒙特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归纳出下列九种:

  1)语言敏感期(0至6岁)

  2)秩序敏感期(2至4岁)

  3)感官敏感期(0至6岁)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至4岁)

  5)动作敏感期(0至6岁)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至6岁)

  7)书写敏感期(3.5至4.5岁)

  8)阅读敏感期(4.5至5.5岁)

  9)文化敏感期(6至9岁)

  敏感期教育与普通教育有何区别

  1)早教观念:蒙氏教育以自我人性化为动机的自由学习原理;传统教育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不能顾及)儿童的个性发展。

  2)教学中心:蒙氏教育教学以儿童为中心。教师根据儿童生命和心智成长的内在需要进行启发和引导,儿童自我学习、了解问题与发现问题,总结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传统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主,儿童失去了自我发展、自我总结、自我认知的过程。

  3)班组编制:蒙氏教育混龄编组,促进大小孩子的共同发展;传统教育按不同的年龄段分班组,一般分成大、中、小班。

  4)上课形式:蒙氏教育不同形态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根据自身内在潜力而进行选择;传统教育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以团体的形式上课。

  5)上课内容:蒙氏教育在同一时间追求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发展速度;传统教育同一时间必须学习和研究同一科目和主题。

  6)时间要求:蒙氏教育允许儿童做长时间的、有价值的专注;传统教育用课程表和固定时间来管制儿童的学习时间。

  7)学习途径:蒙氏教育直接同环境接触,通过大量的成系统的教具和众多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孩子各得其所,通过感官体验学习知识;传统教育教具简单,教师主要是通过知识的传授让孩子学习,感官体验少。

  幼儿敏感期教育重点是什么

  1)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跱,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亦不彰。而如何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更完美的成长。正是成人的职责。

  2)把握孩子敏感期,进行蒙氏教育,其根据儿童的各个敏感期为其提供相应的条件,使儿童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坚持培养孩子独立性、进取心、自律性、创造性强,能为孩子全方位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统教育则不能肯定。

  3)经历敏感期的小孩,其无助身体正受到一种神圣命令的指挥,其小小心灵也受到鼓舞。、敏感期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期。也影响其心灵、人格的发展。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特别生命力。

  蒙氏教育法在这几年深刻影响了很多的宝宝,他能带来多大的作用却是父母们自己要判断尝试,这里仅作介绍。

【篇2】幼儿敏感期成长观察记录

  幼儿姓名:莹莹

  性别:女

  幼儿基本状况:不爱说话,不爱喝水.

  观察日期:20xx年9月7号

  观察环境:教室

  观察目的及由来:莹莹是个贪玩的小孩,每次喝水时总是拖拖拉拉,磨蹭着不愿意喝.之后更是有"心计"的把自我的水倒在别的小朋友杯子里.我就这个问题和她外婆做了沟通,其外婆反映她在家也不爱喝水,期望老师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次能改变这种状况,让她愉快的把水喝完吗?

  观察项目:莹莹在课间喝水时的表现

  观察策略:我每次只给她接半杯水,并在喝水前给幼儿讲故事做引导,如果她还是不喝,我就多多鼓励他,让她顺利喝完水.

  观察实录:

  喝水时间到了,我先讲了《亮亮爱喝水》的故事,莹莹听得很认真.小朋友排队接水时,我给她接了半杯,并在一旁鼓励他:“你这天必须能喝完.”刚开始她还认真的捧着杯子喝,不一会儿,她就开始边喝边玩,我及时的鼓励他:“快喝水呀,老师明白你喝水很快,最厉害啦!”这时,已经有小朋友喝完了.我和小朋友一齐给她喊加油,受到了小朋友的情绪感染,很快把半杯水喝完了.并高兴的对我说:“我喝完了.”我又及时的在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并奖励给他一朵小花.第二次喝水时,她自我拿着水杯接了半杯水,这次她没有贪玩,很快的把水喝完了.并跑来告诉我:“我喝完了.”我高兴的表扬了她,并在小朋友面前肯定了她的进步.她高兴地回到座位上,看得出,她也为自我能这么快完成任务感到高兴.

  分析:

  我这次没有做过多的要求,只是降低了难度(分两次完成,一次只喝半杯.)并在喝水前给幼儿讲了关于喝水重要性的故事,透过对故事的理解,和我及时的鼓励,还有小朋友给他加油,她很快喝完了水,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由此能够看出,只要孩子的用心性被激发,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关键是老师如何在活动之初就想好如何把幼儿的潜在激情激发出来.

  措施:

  1.降低难度,用故事做引导.

  2.及时鼓励,让幼儿在小朋友面前找到信心.

  3.完成后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必须奖励,使幼儿对下一次挑战充满期盼。

【篇3】幼儿敏感期成长观察记录

  一、什么是敏感期?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某些时间范围内,他会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特质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特征的事物,他还会不需要特定的理由而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重复,直到突然爆发出来某种新的动机为止,如婴儿刚出生时喜欢看黑白相界的地方,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彩球?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水?他为什么爱吃?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他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孩子从呱呱落地后到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孩子一切从无开始,是如何完成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以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的呢?那是因为自然有赋予正在发育成长的生命以特有的力量。蒙台梭利指出助长幼儿发展的主要动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物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致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的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之为“敏感力”。

  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失。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一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正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具备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成长和创作之中。他们的内心里正紧锣密鼓地上演着一场戏剧。可能父母会对此现象无所察觉,然而却真实存在着。在孩子的心灵深处,这种力量在不断地生长,有时会充满孩子的整个生命。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敏感期(sensitiveperiod)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

  二、敏感期的分类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称。后来,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的智力有极卓越的贡献。掌握九大敏感期根据蒙台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归纳出下列九种:

  1、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牙牙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作,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这是因为幼儿具有自然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宝宝语言学习两个重要的基础:物质器官的发育,包括大脑的发育和发声器官的发育,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加,大脑的发育为语言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宝宝的努力锻炼下,发声器官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语言学习的物质基础大部分具备。二是认知的积累和语言环境的熏陶。如通过行为等中介有意识的将语言和所指的对象(人、事、物、动作)等建立基本的联系,宝宝能储存基本的表象和语音,同时能够模仿,

  具体表现:

  A、0-1岁:语言的准备期(叠语期),即前语言期:妈妈,打打;

  B、1-2岁:单字句期、双字句期、电报字句期:妈妈抱抱;

  C、2-3岁:单字及片语的爆发,词汇量增加,这种爆发不是成人教的,而是自发的并没有什么理由的,在较短的时间段内儿童从不会说话到学会运用名词动词等:喜欢听人读书、童谣,游戏时常自言自语或对他人说话,智力发展速度快,这种现象持续到四岁

  D、3-4岁:词汇运用的时期,可以表达比较抽象的想法,可以讲简单的故事,在混领班中此时期儿童语言的学习发生显著变化;

  E、4-5岁:字的认识时期,注意字的存在,想去了解字的意义;

  F、5-6岁:使用语句及文法的时期,围绕某个主题和别人谈话,能使用语言描述过去及未来的事,喜欢听故事、读故事、讲笑话,理解抽象的词汇的意义并加以运用,时间概念十分清楚:明天、下星期、明年;年龄、地址、电话可说得十分准确,多数文法结构在此时期形成;

  0-3岁的语言发展

  三岁以前,幼儿语言发展可分为前语期(0-1岁)和语言期(1-3岁)这两个时期。

  前语言期(0-1岁)

  出生—1个月,婴儿会使用不同的哭声,来告诉我们其需求,也会以不同的呼吸来表达其感觉。所以父母最重要的任务是观察记录他的声音,并做正确有回应,在回应时以适当的语言和他沟通,让婴儿从中感受到安全感,并学习改变气质;

  2-3个月,婴儿获得改变声调的能力。婴儿很喜欢和照顾者聊天,尽管他只能发出喃语声,但大人模仿他的声音能给他很大的肯定,可以激发他练习发音。在这段时间,成人应在模仿他的声音后,回应不同声调的语言,如此可以经由耳膜的共鸣,记忆在大脑的语言中枢中,有助于日后发音中枢的发展。

  3-4个月,婴儿对母音很敏感,是发出清楚母音的时期,也会跟着模仿,而心情好的时候,会自发地、恰恰地自言自语。除此,孩子的视力已发展到可以看清楚照顾者的轮廓,所以,每天抽时间和他四目相对地聊天,或念一些押韵的儿歌给孩子听是非常重要的。

  5-6个月,幼儿可以发出“d-m-n”等音,所以有些敏感的父母听到孩子重复这些音时,认为是在叫“妈妈”,其实孩子也会因着父母如此的解释而肯定自己发音的能力,并且制造更多不同的声音。这个时期成人可以从自己的母语中,找出叠音语,正确地念给孩子听。但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一种东西的名称或动作都以叠字呈现,成人应使用正确的语言;

  7-8个月,婴儿已经可以依大人的指令做出拍手、挥手、握手、拜托等手势,也不了解“不”的意思,有些口语智慧较强的孩子已经能用单字沟通。这段时期最重要的是,当成人为婴儿做每一件事时,都应该用正确的语言说出来既可增进亲子情感。

  语言期(1-3岁)

  1岁,孩子能用一个字或片语来表达许多不同的情况,或用不同的字表示相同的意思。比如孩子说:“妈妈,走。”其中有“妈妈,离开这里”“妈妈回家”或“妈妈,去散步”等不同的意思,需要依情况而定。妈妈适当的解码,以完整的地语句说出,并蹲下来让孩子看到说话的嘴形,是帮助这个时期幼儿语言发展很重要的态度。

  1岁半-2岁,这是幼儿学习名词的关键期,幼儿将感受到万物皆有名,而且常常会指着周遭的事物问“这是什么?”在幼儿的世界里,没有所谓难与易之分,虽然有些名词在发音或字数上会让成人觉得较难,但只要一再为幼儿重复,他将记在脑海中,当幼儿的发音器官发展完毕后,孩子会像连珠炮一般说个不停呢!

  2-3岁,孩子两岁以后进入了“语言爆发期”,不但会自言自语,也特别会模仿成人说话,就如同模仿人说话的鹦鹉般。两岁半以后,孩子的生活经验丰富了,友伴关系也随着形成,会使用主文和从属文的句子,也有我的概念,动词、形容词的使用愈来愈正确,更能叙述不在眼前的事物。父母可以收集孩子的照片或剪下一些孩子有兴趣的图案做成小书,是引导孩子进入阅读最佳的材料。当然字数不要多,语句的设计要简单。

  孩子学习语言的表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宝宝在语言发展方面,理解先于表达,即宝宝听话、懂话比说话要早得多,如4个月的宝宝,成人亲切的话语会引起他愉快的情绪反应,报之以微笑和全身的活跃动作,甚至会引起他发音的反应。6~7个月的宝宝就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语句,如问:“妈妈在哪儿?”他会东张西望地寻找妈妈。这表明,宝宝在4~6个月就已经具备了接受语言的能力。小儿开口说话犹如打破坚冰一样,是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开口说话看似简单,但它往往需要一些基本的技能:

  1.小儿能发出各种声音,而且音调有高有低

  2.能听和辨别声音的方向,并且有了听觉选择性,对某些声音予以注意;

  3.有模仿性行为,特别是模仿发声及发声时的方式。

  4.会想像,对不呈现在眼前的事物用假份性的反映出来。

  5.认识熟悉的事物,当大人盖住眼前的实物时,小儿会寻找。

  语言准备期

  1个月的宝宝——会感知语言

  刚出生3天的婴儿就能辨别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偏爱母亲的声音;一个星期的时候,能从妈妈声音的高低和语气判断妈妈的情绪,对比较大的声音有特别明显的身体反映;1个月大的宝宝还能辨别属于不同语音范畴的辅音,如“P”和“b”;2个月的时候,嘴里就无意识的发出“MAMA”的声音,而一经大人强化,在饿或者困了的时候就会连续的发出“MAMA”的声音;到第4个月的时候,对音乐和大人的嘴型变化感兴趣,对着镜子看妈妈的嘴型变化能看上好几分钟,并且特别的高兴,对于一些简单的嘴型,能简单的模仿;到现在,宝宝主动的发出表达自己意愿的声音,如高兴的声音、抗议的声音,而且声音的频率和幅度明显提高;

  5个月的宝宝——会“啊,啊”的发音

  当宝宝5个月大时,随着身体的发育,宝宝的发音器官也逐步发育完善。宝宝会发出更多的音,还会重复的发出某个音,但是很多宝宝发出后一个音时会忘记曾发出的前一个音。所以,这时期的宝宝发出的声音并不是语言,他发出的“啊”、“呵”等音只是在锻炼他的发音器官,为今后的发出语音作准备;

  7个月的宝宝——能听懂语言:

  7个月大的宝宝对单个词的是不能理解的,主要是对包含词在内的整个情境的理解。如用相同的语调问:“小狗呢?”宝宝可能还会指向小熊。一直要到宝宝11个月,宝宝才可能理解个别的一些词意。

  11月的宝宝——能呀呀学语

  11个月的宝宝在独自坐着玩耍时,一个人能发出许多语音,会用手指物来表达想要的东西,用摇头来表示反对,能大致听懂成人的语言。特别对一些拟声词很感兴趣,听到了会大笑,会模仿。宝宝这时候已经进入了对语言的理解阶段,只是还不能说出词语。

  2、秩序敏感期(0——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敏感力,发现孩子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出生到4岁是宝宝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也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一种习惯和品质。良好的秩序感在孩子4岁以前养成后,便会体现在孩子上小学、中学、大学的阶段,在求学阶段,孩子的书包和学习用品会收拾得整齐,孩子不会找不到东西或漏掉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学习中很自然的有条理地安排和使用时间。直到参加了工作,他们会知道工作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较重要的,哪些是次重要的,他们会抓住学习和工作的重点,这种能力成为终身的品质。

  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宝宝会对秩序表现出强烈的需求与喜爱,“秩序”不仅是指物品放在适当的地方,还包括遵守生活规律,理解事物间的时间、空间关系,以及对物体进行分类,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当宝宝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具体表现:

  A、胎儿会由于怀孕母亲的身体不适和情绪失调而产生躁动和不安;

  B、3个月的婴儿会因为看到对称和比例均衡的人脸而显露出高兴和激情;

  C、1——3岁的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内的秩序感,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遇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幼儿在这一阶段的难以变通甚至不可理喻,也可称之为执拗敏感期。

  D、3——4岁,完美敏感期;接下来,孩子对秩序感的敏感期会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规则,人人都要遵守规则,并且逐渐从服从规则转变为能把一些生活常规内化;

  E、5岁以后,幼儿对秩序关系的感受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深入,会对时空秩序感和具有美感价值的秩序感即秩序美感特别关注,当他们画画时,会注意结构是否合理,比如远近大小等;在搭积木时也会注意空间结构的美感,这一阶段也可称为审美的敏感期。

  3、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在生活中可以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具体表现:

  视觉

  A、出生后视觉通路尚未形成,且双眼不能对焦,以致外面的世界对出生没多久的幼儿而言,就像是一张张模糊的画面。新生期内的宝宝最喜欢年人的脸,或者是黑白对比明确的条纹、同心圆、棋盘等图案,并且他们的眼球能够跟随红颜色的球而转动;

  B、不到l个月的小宝宝,虽然看什么还是模模糊糊,但已能感受到空间内有无光线,而出现转头看光源的动作。平均1.5~2.5个月时,他对黑白对比强烈、亮度高的图案或物品,会出现明显反应,及能够感受所处环境中的光源与背光的暗区,但尚无法清楚区分其边界;他所看到的物品,也仅是粗略的轮廓。

  C、满月后的宝宝喜欢看内容为一图一物的大彩图,并且会对某幅图表示好奇和高兴;6个月前的宝宝,视觉敏感最突出,喜欢看光线,对明暗相间的地方感兴趣,注视或迫视会移动的物体;对物品的形状、颜色感受越来越强烈,能够清楚地知道颜色的不同。四大基本色:红黄蓝绿,及黑白对比强烈的玩具,最能吸引其注意,而粉红、粉蓝、自然色等色彩刺激不足且区分不易。而6、7个月大的孩子,看别人的五官越来越清楚,不像之前只能感觉到模糊的轮廓。

  D、深度知觉即所谓的立体知觉。在视觉发展初期,孩子眼中呈现的均为平面影像,之后慢慢发展出远近、左右、高矮等立体影像。立体知觉平均约至l岁后确立成型。立体观念的确立,代表双眼运作正常且更为协调,相反地,如果深度知觉不能顺利发展,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动作、立体感、方向感等,重要性不容小觑!

  E、l岁半左右的孩子,对于生活中常见且相似的物品,已具有一定分辨异同的能力,并且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及各方面能力提升,能分辨的部份更多、更细微。

  视觉的精辨能力,深深影响孩子的发展。像是要妥善的学习,或处理生活中的大小琐事,都需要精辨力来帮忙。值得庆幸的是,视觉的灵敏度不只和先天构造有关,能否看得更快、更精准,后天的练习绝对是关键,而这都需仰赖长带着孩子一同进行。

  F、认识文字符号认识文字符号,是l岁半~3岁孩子视觉的启蒙重点,不过这个时期的“认字”,和大人想像中的不同,因为3岁前孩子就像是照相机,不管是文字或图像,在他眼中同样是一个画面,识字指的是看出字和字的不同,孩子会感觉文字符号不如图片丰富;

  G、针对3~6岁的孩子,最好的视觉启蒙,及观察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方式,莫过于阅读了。

  听觉:

  ①听觉察知是指人耳对声音反应的本能。

  ②听觉注意是指有意识地去听,包含心理因素,此阶段的训练对培养聋儿的聆听兴趣和习惯非常重要。

  ③听觉定向是指辨别声源的方向,正常婴儿4个月就有寻找声源的能力。

  ④听觉识别是指能区别几种声音的异同。

  ⑤听觉记忆是指在听觉识别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皮层的综合分析对声音信号及其含义的同时记忆。

  ⑥听觉选择是指在两种以上的声音中,选择性听取某种声音的能力,能听到自己希望听到的声音。

  ⑦听觉反馈是指聋儿发音说话时自我调整的过程,人们说话的音调、音量都是靠听觉反馈来调整的。

  ⑧听觉概念是指在上述7个阶段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声音信号本质的认识,不但听到了而且听懂了。

  以上8个阶段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呈螺旋式上升。实际上就是对声音反复认识、辨别、记忆,最后形成听觉概念的循序渐进过程。

  A、0~3个月

  刚出生的宝宝,中耳里还有羊水残留,几天后才能被完全吸收,此时宝宝并不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但能听到较大的声响。如果突然出现60分贝以上的声音,宝宝很容易受惊吓,会全身抖动、眨眼、皱眉头、前臂急速屈曲、两手握拳、哭闹、喘气甚至停止进食。

  B、4~6个月

  宝宝开始能辨别妈妈的声音。跟宝宝说话时,他可能会用眼睛注视你,或专注于听你的声音而停止其他动作,头转向声源,表现出对熟悉声音有感知的能力。

  C、7~11个月

  宝宝能主动向声源方向转头,也就是有了辨别声音方向的能力,听到妈妈哄逗的声音,可发出笑声,有的宝宝甚至会听从妈妈的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D、1岁~1岁半

  宝宝能按听到的语言做出反应,当问到“鼻子”、“眼睛”、“嘴巴”在哪儿时,会用小手指出来。通过环境中的其他各种声音,也可以观察出听觉反应、并开始了语言的学习。

  2-9个月听觉的敏感期最为明显,孩子喜欢处在有声的环境中,当听到声音是,会停下所有的工作寻找声音;1岁以后上升为音乐敏感期,喜欢听音乐并伴随音乐舞动身体,2岁以后喜欢听歌、唱歌并随音乐舞蹈;2岁的幼儿能把握节奏,3-4岁开始对简单重复的旋律感兴趣,5-6岁后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6-8岁已能深深沉浸在音乐中。

  味觉:

  儿童口的敏感期是0到1岁的期间,主要是0到8个月左右儿童能准确的使用口。儿童不仅仅用口来吃东西而且用口能捕捉到所有认识到的事物。3-24个月是宝宝口腔敏感期最为突出的时间,喜欢吃手、吃玩具,什么东西都往口里放,用口感觉事物、认知事物。

  味觉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分布在舌背,特别是舌尖和舌的周围。一般情况下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敏感,舌边对酸味最敏感,同时舌尖和舌边感受咸味很敏感。

  胎儿第二个月时嘴巴开始发育,怀孕4个月时,胎儿舌头上的味蕾已发育完全,能够津津有味地品尝羊水了。在胎儿7-8个月时味觉的神经束已髓鞘化,故出生时味觉已发育完善。

  出生第2天的婴儿就有味觉能力,1个月以内能辨别香、甜、柠檬汁和奎宁等不同味道。当把甜的液体放到婴儿嘴里时,他们表现出很轻松愉快的表情,并满意的吸吮起来,但对咸、酸或苦味液体则作出皱鼻子、噘嘴和不规则的呼吸等拒绝性的反应。

  4-5个月的对食物的微小改变已很敏感,喜欢尝试,想把所有东西放到嘴里

  6个月到1岁,宝贝在这一阶段味觉发展最灵敏。

  味觉是与生俱来的,但味觉的发育,则靠后天的实践。新生儿,一出生就能够把甜味和其它味道区别开,宝宝在出生最初几天就存在味觉的性别差异,女婴比男婴更喜欢甜味;生出后2~3个月的婴儿可以区别出母奶和牛奶的味道,能辨别不同味道,并表示自己的好恶,遇到不喜欢的味道会退缩,回避。;9~10个月时,会表现出对甜味和盐味的爱好。味觉的发育靠以后的刺激,另外,温度、嗅觉、色调都会影响味觉

  嗅觉:

  新生儿,一出生就有了嗅觉。当新生儿接近母亲的乳房时,即使“宝宝”看不清楚,也会根据嗅味去寻找乳头;出生后2~3个月的小儿,可以区别出是不是自己妈妈的乳头,唯妈妈的奶不吃;大约在6岁左右,鼻子的嗅觉功能大多已经发育成熟。

  1个月

  新生的婴儿的嗅觉有了发展,一周后能区别母乳香味,对刺激性气味表示厌恶;

  2个月

  对刺激的气味会产生排斥反应;

  3个月

  能辨别不同味道,并表示自己的好恶,遇到不喜欢的味道会退缩,回避;

  9-12个月

  分辩气味的能力还会进一步提升;

  触觉:

  0—2岁,会持续到6—12岁。在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孩子会喜欢拧、插、盖这些动作。

  触觉是一出生就近乎发展完成。由于宝宝之前在妈妈肚子里时,长期被羊水包围着,所以皮肤特别柔嫩细致,但我们仍须藉由提供他一些后天的触觉经验,让也逐渐适应全新的世界。出生后不久的宝宝,触觉功能都还比较简单,当他被碰触到时,自己会有所感觉。稳定的触觉经验会让孩子产生愉悦的情绪,感觉安定,故多抱抱他、拍拍他,或和他按摩,相当有助于稳定宝宝情绪及增进亲子间的联系。

  0~6个月期间,除了多提供孩子触觉经验,还可以配合孩子的听觉,帮助他将这个声音和感受连结在一起,之后随着其认知能力逐步提升,他才能逐渐了解这个感受代表的含意,及发展出触觉的区辨能力。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在这个阶段孩子非常细心,喜欢发现探索。对极小的东西感兴趣,包括头发丝、小纸片、小铁钉等,1.5到2岁期间是对细微事物敏感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也正是培养宝宝敏锐观察力、比较能力的大好时期。

  1.5——3岁,对细节的敏感期;3——4岁,玩水、玩沙敏感期。

  5、动作敏感期(0~6岁)

  动作发展主要包括两大领域,一个是身体的运动,如走;另一个是手的动作。走路的敏感期是1—2岁,手的动作敏感期是1.5—3岁。

  具体表现:

  A、手

  (1)在新生儿时,就具有原始的抓握反射;

  (2)2~3个月时,“发现”自己的小手,开始尝试用手各种主动的探索活动,2~3个月,原本紧握的拳头能慢慢张开,并试图去抓东西,但还不太会放手,直至9~1O个月,抓握反射才会完全消失;

  (3)3~4个月时,可以紧紧地握住一样东西了,接着就是他有把东西推掉的能力。小手经常呈张开姿势,两手也可握在一起,能玩衣服,并把衣服拉到脸上,常常去拿东西,但距离判断不准,手常常伸过了物体。够物活动,先是够桌面上距手约2~3厘米远的各种便于抓握的玩具;同时学习击打、够取悬吊在眼前不易移动或半固定的玩具,再学习够取易移动而不易抓住的玩具;

  (4)半岁,开始懂得用动作操作物品,如摊开手掌抚摸动物的毛发、用指尖抠衣服上的扣子等,但他们会将所有拿得到的东西,塞进嘴巴里;两手同时拿住两块积木,给他另一块积木时,会把手中的积木扔掉;有时会左右手同时去拿东西,看到物体,会去拿就近的东西;

  (5)7~8个月的宝宝,手眼协调能力已经相当不错,能抓起正在慢速移动的东西。如果左手已经拿着球,而宝宝又想拿左边的水杯时,宝宝会先将球换到右手,再去拿他想要的东西;

  (6)9个月时,拇指能与其他指相对。拇指、食指捏住小东西;

  (7)10个月以后,因为坐得稳,双手可恣意把玩各种物品,而且随着爬行后生活经验的扩展,精细动作能力大约就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

  (8)11个月的宝宝喜欢不断将小东西从大盒子里拿进拿出,也刚学会拍拍手这项本领,能将左右手的积木互击并敲出声音,甚至尝试着将两块积木叠高;

  (9)12个月时,试把小东西投入瓶里,会盖瓶盖。

  B、身体运动:

  爬行敏感期(7-10个月)喜欢在地上爬,追逐运动的玩具,喜欢爬楼梯。

  行走敏感期

  ——准备期(7-12个月),孩子最喜欢的动作就是站在大人的腿上,,在大人的腿上跳跃着;或者尝试着用脚尖在地上行走;几个月后,宝宝开始扶着东西走路;

  ——行走期(13-24个月)喜欢到处爬、走、抓、翻。独立走完眼前的路或楼梯是处于行走敏感期孩子的共同愿望。学会走路对孩子来说是第二次降生,因为行走能力的发展促进了独立性的发展,扩大了孩子的活动范围,给予更多的认知机会,感知经验也因此更加丰富;

  0~3个月翻身期出生后3个月,不喜欢安稳地平躺在床上,他要尝试着变换姿势;

  3~6个月坐立期经过了俯卧抬头、翻身等动作的训练,婴儿颈部、前臂、腰部等处肌肉力量逐渐增强,改变姿势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此时可试着将婴儿拉坐起来;

  6~9个月爬行期,学习爬行的初期,宝宝会以手肘撑着身体,腹部贴在地面,匍匐前进,爬行速度十分缓慢。9个月大时,身体才能慢慢离开地面,采用两手前后交替的方式,往前爬行;

  9~12个月行走期一般宝宝在8个月左右,可经扶持慢慢站立,9个月时能攀扶具站立,到了10个月大时就可独自站立了。

  头部运动

  大部分宝宝在2个月多一点的时候,可以感觉到他能稍微抬头。在接近3个月的时候,已经可以在仰卧等情况下,进行左右转动。

  对于宝宝来说,学会头部运动是他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宝宝的坐

  学习坐的动作,主要是在6个月期到7个月这个时段内。6个月多时,可以借助外力独坐片刻,到了7个月之才能不依靠任何帮助而坐稳;在6~7个月之间,是学习“坐”的主要时期,不适宜久坐,刚开始只能坐10分钟,渐渐可以增加5分钟,每次不能超过30分钟。

  宝宝的爬

  翻身是爬的基础,只有自己能够主动翻身、打滚,宝宝才能锻炼四肢力量和腰腹力量,为爬做准备。宝宝在5~7个月的时候学会翻身,但是要真正独立爬行要到9个月左右。

  注:(一般来说,在8个月初的时候,宝宝爬行的时候因为四肢力气还比较小,无法支撑起身体的重量,肚子会贴着地板;到10~11个月时,宝宝爬行技能比较熟练,就可以在床上或地板上,排成“楼梯状”的障碍,鼓励宝宝“翻山越林”,进一步提高爬行动作的灵活性。)

  宝宝的行走

  动作发展的内容很丰富,仔细分解包括站、走、跑、跳等。从1~3岁的时间内,宝宝主要发展的都是他的行走的动作;1岁半以前,不是每个宝宝都能走得很好,在正常情况下,2岁以后的宝宝开始掌握走的技巧。

  孩子动作发展规律

  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一开始宝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性的、散漫性的、以后才逐步分化成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宝宝最早的动作发生在头部,其次是躯干,最后才是下肢。整个过程是顺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的方向发展的;

  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宝宝首先出现的是躯体大肌肉动作,比如宝宝要动手,最初总是整个胳膊都在晃;随着时间才会出现精细动作,慢慢学会摆手和抓握的细小动作。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2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交朋友、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及主动性增强,在社会交往中,孩子会逐渐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并用它约束自己及他人的行为,与小伙伴之间的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一些社会规范的东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进入社会规范敏感期。

  2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他们会非常乐于自己去做一些事情。

  1.5到2岁期间,模仿的敏感期较为明显,这时候模范能力极强,不管看到他人有什么样的行为,他都会充满激情地去模仿,最早表现为模仿一个词,稍大一点一应一答重复进行,也模仿动作,拥有自律的生活;1.5岁左右,开始表现为推人、大人、说“不”,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此敏感期会逐渐上升为独立敏感期,处在身份确定敏感期的儿童会选定一个偶像并实施模仿,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A、有“藏、占有”的意识与行为,可能会从别人那里“偷”东西

  占有欲是人成长阶段的一种正常心理。孩子到了3岁左右就会产生 “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往往是从“我”出发,认为很多东西都是他的,不允许别人碰他的东西。又由于好奇、独占等心理,孩子也会抢别人的吃的、“偷”别人的玩具。其实,孩子的这种心理和表现都很正常,这与自私自利有着本质的区别;

  B、孩子喜欢支配物品,喜欢交换,很可能是“不等价交换”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萌发,他会逐渐发现,自己和别人的物品都是不可侵犯的,于是便萌发了交换的思想和行为。这种行为在3—5岁的孩子身上极为常见。如果有一天,孩子兴奋地和妈妈炫耀:“我用新的文具盒换来了××的羊羊贴画。”这时,妈妈可不要用“傻”、“笨”、“没有经济头脑”等词汇责备孩子“不等价交换”的行为,也不要干预他的这种行为;

  C、喜欢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开始有性别概念

  因为孩子在3—5岁这个年龄段,会慢慢发现男人的身体和女人的身体是不一样的,他会对身体特别是异性的身体表现出明显的兴趣。这就标志着孩子已经进入了性别的敏感期;

  D、对自己的出生感兴趣,老是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四五的孩子对自己的出生非常感兴趣,他会经常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E、对自我产生审要求,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追求完美的敏感期

  在三四岁或更早一些的时候,会对自我产生审美要求,刻意追求完美。具体表现为不吃带“伤痕”的水果、拒绝不漂亮的衣服…还总喜欢在镜子前摆弄头发、装扮自己。这时,他已经;

  孩子审美敏感期的表现最初体验在食物上,这些表现在0—2.5岁的孩子身上比较常见;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孩子追求食物完整的敏感期过后,他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转移到对其他物品上来。比如画画,他要求每一笔都精确,不精确就把整幅画都撕掉。这种表现在3—4岁的孩子身上比较常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事物环境都比较挑剔,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高。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自我审美也开始有要求,比如,喜欢打扮,穿漂亮的衣服;

  F、孩子要“结婚”,最初想和父母结,后来想和周围的成人结婚

  最初孩子是想和父母结婚,然后又可能想和周围的成人结婚。在幼儿园他会寻找自己喜欢的人,然后也要和那个人结婚;婚姻敏感期大约在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开始出现。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在逐渐探索人群的组合形式,而周围人的婚姻形式是离他最近的,所以他就开始关注结婚,研究谁与谁会结婚。若是他自己喜欢谁,他也会想要和那个人结婚。其实,婚姻敏感期的出现,就是孩子认知人类社会组成形式的一种表现。

  G、崇拜偶像,扮演、确认身份

  每个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都会开始崇拜某些人,他会以他们为自己的偶像,甚至去扮演这些角色,还会幻想自己就是这些角色;

  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一个敏感期,是因为在年龄很小的时候,他认为自己非常弱小,他想要建立一个关于自己内心的形象,希望自己能够变得高大而英勇,这就是在逐步地给自己定位。在这一时期,孩子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要求来选择偶像,勇敢的、机智的、善良的、聪明的,在对偶像的崇拜模仿中,孩子自身的性格也会慢慢地形成。

  H、遵守规则,如果有人说话不算话,或不遵守规则,孩子就会非常痛苦

  当孩子到了4岁左右,他就开始对规则的建立与遵守显得格外在意,这一阶段就是他的社会规则敏感期。处于社会规则敏感期的孩子,在做事情之前都会去建立一些规则,以约束每个参与这件事情的人。因为规则会让这个时期的孩子感觉到安全,他的自我意识在进一步发展,开始要求平等、公正。在他的思想中,规则是不能被打破的,一旦有人违背,在他的内心就会产生消极影响。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在维护自己的权利,他是在规则中寻求公平。

  在社会规则敏感期中,孩子的规则意识会得到最大的发展,他自身的某些规则会让他一定要做某些事,也同时会让他不要去做某些事。

  7、书写敏感期(3.5---4.5岁)

  喜欢画画,先是“乱画”,然后才是“会画”。

  在1岁左右的时候,孩子就会发现笔的奇妙作用,从而开始用笔四处“表达”;而到了2岁,孩子就开始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进行绘画了。到了三四岁的时候,孩子就会把他“乱糟糟”的画画得到处都是。3岁半左右,宝宝可能会突然喜欢拿着笔乱画,甚至假装他在写什么东西。宝宝进入书写敏感期一般需要经历用笔在纸上戳戳点点,来来回回画不规则的直线,画不规则的圆圈,书写出规整的文字等几个阶段。孩子的书写先于阅读,借助铅笔和纸孩子的书写开始于对字母和数字的临摹。宝宝两周岁半了,除了对色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外,也越发激起了他书写的兴趣。宝宝经常在纸上用妈妈和爷爷给买的蜡笔或水彩笔涂鸦、画画。

  4岁到5岁是宝宝学习书面言语的敏感期,到了5岁开始时宝宝掌握词汇能力的关键期。

  3.5~4.5岁幼儿基本上不能按笔顺来书写,一小部分4.5~5.5岁幼儿可以按笔顺书写名字。而到了小学一年级这种情况完全改观,这是幼儿年龄增大、书写技能提高以及教育训练的结果。

  8、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1、可以指认出熟悉的文字:他们可以指认某些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文字符号;

  2、可以觉察出文字的不同功能:幼儿也能从生活经验中了解到文字系统的功能;

  3、模仿与应用书中学来的新字词;

  4、听音辨识的能力更加敏锐。

  9、文化敏感期(6----9岁)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而到了六-九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象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篇4】幼儿敏感期成长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XXXX年X月X日

  观察地点:教师

  观察幼儿:嘉和

  观察目的:观察幼儿的用餐状况,培养幼儿爱吃蔬菜、不挑食的良好习惯。

  活动实录:

  中饭时间到了,孩子们自然地吃起来,一个个就像小恶狼,吃得香喷喷,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可是有些小朋友却不爱吃蔬菜,只是喝汤吃荤菜,于是我们二位教师发动我们浑身的解数,不停地讲解吃蔬菜的好处,并且不断地鼓励他们,效果还不错,大部分都吃光了。仅有嘉和一个人就是不吃蔬菜,而荤菜是吃个不停,米饭喝个精光,怎样哄也不管用。

  案例分析:

  此刻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饭不定时定量,而家长们在孩子吃方面片面追求高营养,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久而久之使孩子构成了不良的饮食习惯。中班幼儿理解力还较差、胆子小,就像嘉和小朋友。所以,如果一味的说教,易导致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有些幼儿还会故意违背。所以,采取了故事、游戏与说教结合的形式,使幼儿初步了解进餐的重要性和一些简单的进餐方法及挑食的坏处。为了让幼儿在进餐时更自觉,让他们互相竞争、互相学习,激发和提高用心性,能天天愉快地吃完自我的一份饭菜。

  措施:

  1、鼓励孩子做餐前服务

  孩子天生就对餐前的准备工作感兴趣,我们能够利用他们好奇、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帮忙摆桌椅、端菜、分碗勺,甚至在家做菜时让他们帮忙拿佐料等,应对自我参与劳动所得的成果,孩子自然会很开胃。

  2、避免进食前的剧烈运动

  3、制造进餐时的和谐氛围

  不管是什么原因,切忌在孩子进餐时恐吓、责骂或以其他方式惩罚孩子,因为恐惧、担忧、愤怒等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食欲。我们应善于营造就餐时的欢乐气氛,使孩子情绪愉快,乐于进食。

  4、给孩子用心的暗示

  吃饭时,我们要表现出对食物极大的兴趣,能够边吃边赞:“真好吃!”“我们都喜欢吃。”孩子得到用心的暗示后会主动地模仿。

  5、为孩子立效仿的榜样

  孩子最喜欢得到别人的称赞,能够在挑食的孩子面前,大大称赞不挑食的孩子,从而使孩子因羡慕而用心地效仿。

本文来源:https://www.365978.net/lizhizuowenzhuanti/549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