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365978.net--乡村】

座谈会是由训练有素的主持人以非结构化的自然方式对一小群调查对象进行的访谈。主持人引导讨论。主要目的是从适当的目标市场中抽取一群人,通过听取他们谈论研究人员所感兴趣的话题来得到观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在“深化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座谈会上的发言【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在“深化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座谈会上的发言

  20xx年5月8日周六晚,几位朋友坐在一块儿聊天交流,谈论(贵州)“乡村振兴”,我姑称之为一次“乡村振兴座谈会”。这里我把自己发言整理、补充出来,作为对自己的工作要求,也是思考留存。如下:

  我们谈论一样事情,可繁可简,我这里想给出一个概略的思考;我们也许不能在行动上有所作为或改变什么,但看看它能否启发我们的思维。

  我认为讲发展,主要是三样东西。

  第一,条件。人们生活和发展,是置身于“条件”之中、是需要各种“条件”的;你当然也可以叫它为“环境”、“平台”、“空间”、“机遇”等等。它包括自然资源、物质、空间等“硬”条件,也包括制度、政策、环境、渠道、机制、配套服务等“软”条件。像2014年开通的贵广高铁,便于贵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像国家建立的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机制;再像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强省会”工作大会讲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六网会战”,要提升基础设施品质、城镇品质、公共服务品质、生态环境品质,要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城镇治理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要狠抓开放营商,打造国内一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等,都属于“条件”。它不是经济、经营活动本身,而是经济、经营活动得以运作的轨道或架构,或是得以存活的“空气”。它是经济社会主体所必需的公共物品,是政府所应致力建设的重点。

  第二,积极性。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是需要“主体”的,也是有各类“主体”的。问题是,政府在建设各种“条件”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各类“主体”能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甚至在各级政府、机构、组织之间,也有一个相互协调发挥各自积极性的问题。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既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也讲“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提出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要“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就“想着重讲讲发扬经济民主的问题”,提出要大胆下放权力,“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或可说,中央当初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之时,中国的“硬”条件跟“文革”十年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时差不多,正是注重释放和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性,赋予它们更多自主权,邓小平所创设的这一最关键“软”条件,让中国从危难中奋起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飞跃。习总书记20xx年9月17日讲“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我们很自然能理解总书记20xx年10月13日强调的“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要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

  我理解,积极性不仅是激励机制,更是责任机制。它可说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关键的要素或“条件”。习总书记20xx年3月24日讲“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当然,司法活动中的责任靠制度规则确立,而经济活动中的责任早已含在规律之中;违背规律就要受惩罚、承担经济责任,而顺应经济规律将获得利益。由此我们能理解习总书记20xx年4月25日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所讲的“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乡村振兴,当然要振兴产业,但究竟发展什么产业以及如何发展,这属于知识;这种知识理解和运用得好,将获得利益,理解和运用得不好,将遭受损失、承担经济责任。对此,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专业人员,可以示范和引导,可以传播和培训,但一定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交给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否则,责任必不找自来,必有人承担。邓小平之伟大在于他总设计的这套制度“条件”把各类主体所承接的权、责、利理顺了。

  第三,保障底线和警戒红线。这当然亦属经济社会主体得以运作的轨道、架构“条件”,但它们特殊,属于给各类主体留足运作空间后的边界,前者属于政府的保障边界,后者属于政府的惩戒边界。在乡村振兴中,像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就要及时发现、及时帮扶,也必须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也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些都属于一个经济社会体正常运作所需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须臾不可缺失。

  我研究教育和青少年发展。2014年曾有机会到乡村调研,形成一些想法。前面讲发展,宜“观其大略”、主要看三样东西。现在我再讲三点。

  首先,如何理解我国治国理政的“精神”?我们有制度、有政策。最新版《辞海》说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或“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政策则是党委政府“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和具体措施”,体现在不同方面,而政策“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与否,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我理解,制度比政策更稳定,但它们都是“行动准则”、指导方针,亦属前面所讲的“条件”,还属于“知识”,告知人们应如何行动对自己更有利。作为“条件”,它们既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给各类主体留有足够运作空间让其发挥积极性,又包含惩戒边界。而不同制度安排或政策给主体所留空间大小不同,也就是“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各自占比不同,像抗击新冠疫情给各地各社区所留“自选动作”空间不大,而像发展文化则鼓励各地结合实际、体现特色。习总书记20xx年11月27日更是讲要在脱贫攻坚中为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创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环境和条件”。

  我感兴趣的是政策作为一种“知识”。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因此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政策文件、“知识”,属于一种“名言”系统或表达,而执行政策、运用知识属于一种“实”或操作;“名”与“实”并非一一对应关系。执行政策、运用知识当然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要遵守“边界红线”。这里仍应有足够大的空间、路径、方法让各主体发挥其积极性。这时,我国治国理政体系的“精神”会提示各级制定、理解、执行政策的官员如何对待下级或基层等“终端”的操作者更好理解和执行中央政策呢?

  我们现在学百年党史,我理解给我们的帮助之一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见到百年史上好的做法、精神就传承、发扬,见到不好的就改进、创新。我偶然见到一个好做法。1953年中科院由一副院长率队到下属各所检查工作,他们定出这样4条原则:(1)检查的是工作,不是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工作,因此态度要和风细雨;(2)检查的是政策执行情况,一切都紧紧围绕此进行;(3)检查的开展以各所自我检查“为主”、上级所派检查组的检查“为辅”,上级所派检查官员和各所领导群众打成一片,发动群众、广泛进行,并尽量尊重、不打扰各所工作安排;(4)大家认真讨论、实事求是,对于检查中发现出来的问题,以各所思考讨论解决“为主”、上级所派检查组讨论建议“为辅”。

  好,下级官员或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见到上级派来的领导、司长厅长、处长科长来检查政策执行情况。显然,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政治坚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问题是,下级看待上级来的官员,是行使要求、命令、督查权力的领导呢?还是一位拥有更多更丰富政策知识的专家?

  1953年中科院那位副院长把自己看作是跟下属各所领导、群众一样努力理解中央政策及执行情况的人,平等讨论,所提建议仅供参考、维护下属各所主体性以便其发挥积极性(若此则其既得利亦担责);当然,作为上级派来的官员,他亦应保留眼光和权力,以便对各所执行政策中触及“边界红线”的事和人“采取‘长牙齿’的措施”。

  当然,我们现今看到的情况是,下级官员或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把上级派来的官员,看作是领导、权威,拥有提要求、命令、督查(甚至惩处)的权力,也拥有更多更正确政策知识,甚至拥有政策的正确解释权。

  有“中国是处长经济”的说法。国务院各部有各司局、内设各处分管某一方面业务,各省有各厅局、内设各处分管某一方面业务,他们到下面安排或检查工作,往往“影响”着该方面业务在各地的实际“呈现(执行)”状态。处长如果只念政策文件的“名言”、词句,下面执行政策就难有创造性;处长如果理解有偏差,下面执行政策就会走偏。我之所以称之为“我国治国理政的精神”,是因为行政体系中的这种上下级关系和他们对政策的态度与理解,决定着政策在各地实际中落准、落细、落实的情形。而毛泽东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但政策的制定、理解、执行、完善都不是容易事。所以毛泽东又说“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为此他提倡“同地方商量办事的作风”、“不同地方商量,从来不冒下命令”、“希望中央各部好好注意,凡是同地方有关的事情,都要先同地方商量,商量好了再下命令”、“省市也要注意发挥地、县、区、乡的积极性”。如果把政策看作是“知识”,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执行情况也会相互有差别。但邓小平认为好的政策“知识”,人们自会逐渐闻到它的香,所以允许观望,他在《南方谈话》中说“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开始搞并不踊跃呀,好多人在看。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这当然也就是高刚老师刚才所说的“要有历史耐心”了。

  其次,对于乡村振兴,我感觉仍是遵循“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中央确立的重大决策,政府主要围绕“管安全、管秩序、管架构”来做工作。基本生存生活、健康医疗、住房安全等都属于“管安全”保障底线;“管秩序”主要建立规则、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管架构”主要是政府应专注致力建设前面所讲的各种“条件”,使经济社会各方面尽量“通”:通路、通电、通水,交通、流通、汇通等等,降低交易成本,助力各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增加分工合作。

  经济发展、产业振兴,要靠各主体去“发现”机会。政府具有“知识”、看到应该发展什么产业,但只能示范和引导市场主体、经营主体去尝试。产业必靠企业,或国有或民营或集体;无论它是如何组织的农业经营主体,它必须是一个经济核算单位,是一个经过磨合而能运作顺畅、有自身经济生命的经营主体。在产业选择中,我理解习总书记之所以强调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是因为即便把好的政策、发展产业“知识”摆在这儿,要想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也仍然存在一个方法、切入环节和实现路径的问题,这些都要通过逐步“试错”和渐行历练,才能慢慢“长出”本领,获得利益。

  最后,我讲下乡村教育。人们现在对教育的理解跟以前“科举”差不多:科举说此人考“中”了个什么,跟现在人“考上”了一本、二本,差不多。这只是把教育(考试)看作是“国家选才”机制了。其实,教育首先是让人成长;成长好了,或被国家选才,或被用人单位录用。当然这不容易做得妥当,因为国家选才很大程度上还不得不靠考试,而用人单位录用也往往看所毕业学校和考试成绩。但我们也看到仅仅着眼于社会竞争、致力于考试,也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了很多问题。所以我们仍然要回归“让学生成长”这个本源。

  我同意刚才各位所提顺应人们加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趋势,顺势而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重点增加和扩大城镇教育资源供给,缓解“城镇挤”的问题。但我想说,“乡村教育”本身是很有价值的。正安县有一家上海公益教育组织承办的田字格小学。中央一号文件说要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乡村有大自然、“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这也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啊。田字格小学正是让学生的成长深深植根于乡村资源、乡土文化,注重他们的成长和活力,县领导以及全国专家来看了,都感觉很好。当然也有原先那些专注考试升学的老师说“现在这些活泼成长的娃娃将来总有一天仍然要面临去参加统考升学”。我每次到乡村学校,感觉校园空气好,视野开阔,学生友善,身体有劲有耐力,近视眼少;相反,城市学校拥挤、学生心理问题不少。当然乡村学校学生也有很多问题,但我认为他们的问题是因为在政策上人们把他们看作是农村教育、无人很好“经营”而导致的。

  现在中央政策要求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启动乡村建设行动,改变和美化乡村面貌,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开展耕读教育,提升乡村文明程度,但政策文献唯独无“乡村教育”这个概念。有农村教育、有乡村教师(在乡村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农村教育是差的,乡村教师地位和处境是弱的,结果就出台优质教育资源帮扶较差教育资源的政策: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如果将自然、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乡村资源弃而不用,而让乡村孩子们跟城镇、城市孩子们都只注重上课、做作业、考试,那农村教育自然是差的,需要县域内优质学校校长教师来帮扶、强化对乡村孩子们上课、做作业、考试的农村教育。

  但如果让田字格小学主持者们真正从事“乡村教育”,把学生的学习成长深深植根于大自然、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乡村资源中,注重他们的成长和活力,“乡村教育”在帮助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热爱劳动、身心健康、茁壮成长上,就可以跟城市优质学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当然,我认为在帮助学生学习成长和活力激发上,“乡村教育”可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但“乡村教育”并不是要让学生以后留守乡村当“新型职业农民”。一个人经历了“乡村教育”的学习历练和成长,他往后的人生事业发展,既不靠“留守”乡村,也不靠“离开”乡村,而是靠在开放世界里“走出”和“走进”:有了学习历练所打下的基础,他还需要机会、际遇,“走出”和“走进”让他经受不同世界的对照和激励,从而萌发要有一番作为的雄心、要抓住机遇从事某一事业的干劲。我们学党史得知,老一辈革命家大多出生在乡村、在乡村得到人生最初坚实的学习历练,并凭借敏锐的心灵和眼光,经由“走出”和“走进”不同世界和场景所发现的机遇,凭借坚韧强健的身体和毅力,去成就他们的人生大事业。

  当然,“乡村教育”出来的至少一部分人,由于少小时期跟乡村、乡土有过“亲密的接触”,在国家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工作队伍的进程中,他们也会乐意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

【篇2】在“深化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座谈会上的发言

  心系群众冷暖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走好群众路线既是工作要求,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根本方法。近年来,xx镇始终坚定不移地践行群众路线,坚持在深入群众中倾听民意体察实情,在解决问题中维护民利解决民愿,用心用情带领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聚焦实现脱贫目标,在查漏补短上发力。坚持以“三排查三清零”为契机,全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逐村逐户补齐短板弱项,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累计排查问题xx个,已整改到位销号xx个;紧盯贫困人口全面清零的目标任务,针对未脱贫的xx户xxx人实行精准分类施策,压紧压实“四支队伍”责任,严格按照“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谋深谋实帮扶举措,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始终把问题整改作为补齐工作短板的重要举措,对标各级脱贫攻坚反馈问题,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改”,做到整改任务“清零见底”。

  聚焦巩固脱贫成果,在后续扶持上发力。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为巩固脱贫成效,提高脱贫质量,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全镇大力推行“x+X”产业扶贫体系,紧盯樱桃、养蜂特色产业,打造樱桃产业示范园x个,养殖中华蜂xxxx余箱,通过扶贫超市、电商平台等积极宣传推介,畅通产品销路;发展菊芋xxxx亩,种植各类中药材xxx.x余亩,种植露天蔬菜、水杂果等xxx.x亩,发展各类畜禽养殖xxxx余头(只、箱)。认领绣球菌项目xxx户,实现了“户户有产业、户户能增收”;大力抓好就业扶贫,成立村级劳务工作群,发布就业信息xxxx余条,组织劳务输出xxxx人次,组织外出务工人员点对点输送xx人,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户xxx人,促进群众稳定增收;积极打造扶贫工厂,成立了xxxx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目前建成投产的一期项目已吸纳就业xx人,其中吸纳当地贫困户xx人,日产成品x万件。二期项目将继续扩大经营规模,预计将容纳xx名贫困人口就业,使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聚焦提高脱贫满意度,在民生保障上发力。始终把群众的满意作为检验脱贫攻坚成效的最重要标准,坚持心系群众冷暖,做好民生保障工作,通过集中培训、上门指导、现场把关三个途径,积极开展低保扩面工作,新增低保xx户xx人、五保户x户x人;通过全面摸排、上门办证、统

  一办证,分三个批次办理残疾证xx人;坚持问题导向,真刀真枪化解难题,通过定点下访接访群众、召开返镇座谈会、充分征求民意三项措施,全面掌握群众诉求,逐一化解群众难题,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紧紧依靠群众力量,坚持问计于民,深刻汲取群众智慧,坚持问需于民,真情实意服务于民,坚持问效于民,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紧密团结群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篇3】在“深化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座谈会上的发言

  自x月x日省委发出挂牌督战集结号以来,xx市xx区xx镇围绕“四个三”扎实推进挂牌督战,结合全市集中开展的为期三个月的脱贫攻坚大走访大排查专项行动,坚持战“疫”战“贫”两手抓,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造成的损失补回来,确保百分之百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收官战、决胜战。

  心贴心加大“三个帮扶”

  毫不动摇,加大对已脱贫户持续帮扶。加快扶贫项目开工复工,不误农时、因地制宜发展蔬菜、高粱、烤烟、经果等农业产业,解决好特色农产品滞销的堵点问题,尽可能减少疫情对脱贫攻坚产业影响。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全面加快农业产业复工复产,帮助贫困群众开展“点对点”“一站式”外出转移就业,加大从“家门”到“车门”抵“厂门”就业服务,解决农民工安全返岗后顾之忧,力争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不受影响,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

  毫不放松,加大对已脱贫残疾户特殊帮扶。已脱贫残疾户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一年来,xx镇党委政府想方设法、多措并举、因户因人制定有效帮扶措施,挂牌督战到户到人,明确班子成员牵头督战,明确目标任务和超常规特殊措施,除落实一般扶贫政策外,积极通过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委托帮扶、社会帮扶等特殊支持,综合施策、能帮尽帮、应扶尽扶,全力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效。

  毫不怠慢,加大对不稳定户针对帮扶,特别是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的监测和帮扶。全镇各级干部通过入户走访调查,全面掌握了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等三类群体的生活生产、产业就业等状况。镇党委政府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列出问题清单,制订出精准有效的针对性帮扶措施,提前布置、主动介入,加大“扶上马送一程”力度,及时解决上述三类群体当前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坚决防止因疫情影响造成家庭收入下滑、家庭支出骤增而重新陷贫返贫,确保各项帮扶措施精准落细落实。

  硬碰硬开展“三个排查”

  对政策落实开展“问题排查”,整改不到位不放过。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户户过关、人人达标,特别是对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医疗救助、控辍保学等方面全面开展“回头看”,对查摆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实行清单管理,发现一个登记一个,登记一个销号一个,确保专项巡视、督查巡查、扶贫审计、考核评估等发现的问题整改到位,全部清零。

  对扶贫项目开展“质量排查”,整治不到位不放过。开展扶贫项目质量大巡查,充分发挥村民xx的作用,广泛收集群众反映的扶贫领域项目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对扶贫项目暴露出的质量问题,及时督促相关部门限时整改到位,坚决杜绝简单应付、敷衍了事、糊弄群众。

  对特殊群体开展“隐患排查”,整顿不到位不放过。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行业部门、结对帮扶责任,不定期对村居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五保户、重病户、重灾户等特殊群体开展入户走访,嘘寒问暖,在疫情防控期间给予特殊照顾和特别关心,及时解决好他们生活中的临时困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委政府的温暖。

【篇4】在“深化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座谈会上的发言

  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这就意味着,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贫困县将全部摘帽。

  一、强化组织引领,全面建强战斗堡垒。一要抓实带头人队伍建设。xx县xx镇紧紧围绕政策导向,对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分析研判,引导xx个村实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

  配备专职化村党支部书记x人,通过“一选两聘”方式配备村党支部副书记x人,各村还以“内育”“外引”促进镇村人才的优化配置。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镇上持续深化开展“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聚民心活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宣传、引导吸纳xx名优秀青年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全镇储备入党申请人xxx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xx名。三是严肃规范党内组织生活。按照《农村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要求,制定前期培训、函文提醒、到会指导、审核归档、定期督查的工作模式,督促各党支部规范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及“双述双评”工作,切实解决党组织书记会议目的不清、开展程序不清及重点内容不清的突出问题。

  二、坚持固强补弱,全面巩固脱贫成果。一是深入推进“三位一体”改革。持续发挥村党支部核心作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xx个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完成xx产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金室责任人双向融合,完成率为xxx%。推进村级金融综合服务室服务能力提升和信用村评定工作,完成群众评级授信xxx户,为xx户群众发放小额信用贷款xxx万元,有效解决了群众购买农资难和办理贷款难的问题。二是示范引领壮大特色产业。引导xx村按照“合作社+基地+中心+农户”的模式,依托xx合作社,创建全县花木超市品牌,打造抓党建促脱贫示范村;鼓励xx村按照“三变+清洁能源利用+营销体系构建”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清洁能源延链补链产业延伸;支持xx村探索推行“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促进蔬菜产业向设施农业、生态采摘转型,打造全镇镇村旅游示范村;支持xx村依托xx县小胜养殖合作社,按照“合作社+村党支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成xx万只肉鸡养殖基地,吸引村集体经济存量和农户饲草入股,带动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三是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镇紧盯集体经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探索有效途径,破解增收瓶颈。通过入股分红促增收,将x个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的资金xx万元入股xx广告公司,每月按照x.x%利息向村集体进行分红;依托优势产业促增收,充分发挥xx镇鸡禽养殖优势,按照“合作社+村党支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村集体经济积累资金入股合作社进行分红;盘活资产资源促增收,沿xx村通过出租中药材市场,每年稳定增加集体经济x.x万元,xx村将中药材种植基地入股xx药源公司,每年增收集体经济x万元。通过多措并举,确保全镇xx个村集体经济如期实现增收x万元目标。

  三、围绕服务提升,夯实镇村发展基础。一是建强党群服务阵地。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沿川子、孙家大庄x个村级活动场所进行新建,全面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围绕“xxx”民情服务工作法,督促村干部严格落实坐班值班、指纹打卡、首问负责、考核评价等制度,充分发挥村干部、驻村干部、帮扶责任人作用,广泛开展“四必访、四必到”活动,切实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坚持按照“xx”模式,突出党建带群建,统筹推进农村镇风文明治理、“三大革命”、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加快镇风文明治理进度,引导群众自觉养成健康、文明、卫生的行为习惯,彻底消除“视觉贫困”。

【篇5】在“深化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座谈会上的发言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齐聚北京举办这次座谈会,目的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共商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大计,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把农村双创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持续推动农村双创掀起新浪潮,保持好态势,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新动能。首先,我代表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局、农村创业创新推进协调机制办公室,对座谈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来宾表示诚挚欢迎!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双创风生水起、蓬勃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亲切关怀、赋予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李克强总理强调,健全农村双创促进机制,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22)》和20xx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等,都为农村双创送出了政策大礼包,为农村双创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下面,结合学习中央精神,我讲五点意见,跟大家分享交流。

  一、准确把握农村双创形势特点

  我国农村是广阔舞台,农民群体人多力量大,农业农村蕴含巨大的创造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一波又一波创业热潮,大体上分三次。第一次是乡村集体和能人创业。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亿万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大举发展工商建运服等二三产业,乡村集体经济多点开花,农村能人纷纷加入创业队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是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乡镇企业的本质就是农民创办企业,在农村创办了各类产业的过程,曾经一度形成了国民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二次农村青壮年就近创业和进城务工经商创业。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之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转型,大量青壮农民工就地就近或到城里务工经商创业,同时大量城镇体制内人员“下海”到农村创业,带来了新一轮农村创业浪潮。第三次是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农”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城乡交流日益密切,为农村双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好的要素和更大的舞台,推动形成了农村双创新热潮。

   (一)农村双创人数不断增多。主要是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企业主、城镇和“海归”等返乡下乡人员,统称为“雁归”,近5年增幅均保持在两位数左右。目前,返乡下乡农村双创人员达740万人,其中农民工约占7成,平均年龄44.3岁,高中和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占40.7%。他们与本乡非农创业的3140万人一道,共同形成磅礴的农村双创主体力量。

  (二)农村双创领域不断拓宽。据调查,82%的返乡下乡双创项目属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领域,广泛覆盖特色种养、加工流通、休闲旅游、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工艺制造等特色化、小众类、中高端、高附加值产业,并且融入到当地的现代农业和特色经济中。

  (三)农村双创水平不断提高。54.3%的返乡下乡双创主体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创业创新,创办的大多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动能产业,现代要素投入增加,89.3%是多人联合创业、合作创业、抱团创业,管理方式更新。

  如今,全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从一条条创业大街的创业者,到农村企业“内部双创”的大工匠,再到投身“互联网+农业+扶贫”的“农创客”,越来越多来自农村双创、涵盖一二三产业的人们投身其中,被中央领导热情地赞扬为中国乡镇企业的2.0升级版。

  二、深刻认识农村双创重要意义

  从各地实践看,农村双创是一支庞大力量,是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发展红利,已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动力,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解决当前矛盾提供了新办法,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一是为现代农业建设增添了新要素。农村双创人员带着深厚的农业情怀,利用多年打拼积累的技术、资金、经验和市场渠道开展双创,实现理念回农、人才回归、技术回乡和资金回流,带动能人返乡、企业兴乡和市民下乡,他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引入农业,有效提高了创新效率、缩短了创新路径,提升了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水平。

  二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增强了新动能。农村双创人员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成为产业发展的带动者、城市文明的传播者和美丽乡村的建设者,给农村留下了资源要素、资金技术、产业体系、经营理念、营收模式,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强大的引擎,成为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是为农民就业增收增加了新渠道。农村双创人员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他们以创意为源带动创新,以创新为魂带动创业,以创业为根带动就业,形成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的良性互动格局,平均每个经济实体可带动8个农民就业,他们在自己成为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的同时,也使农民分享到双创带来的红利,带动小农户一起奔小康。

  四是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增补了新力量。农村双创人员大多既懂城市、又懂农村,他们以工业化理念搞生产、以市场化理念搞营销、以城镇化理念搞融合,增强了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架起了城乡互动融合的桥梁,探索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新模式。

  总的看,农村双创激发出了亿万农民的想象力、创新力、创造力,农村广阔天地任他们挥洒豪情、施展才干,广大农村真正成为他们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三、紧紧抓住农村双创良好机遇

  党的十九大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重大政策导向。我们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再造农村创业创新新辉煌。

  首先是政策推动机遇。国家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政策环境越来越优,给农村双创带来更大空间、更好机遇。我们要看到这一点,把握好难得的历史机遇。

  其次是基础条件机遇。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条件逐步改善,以全程冷链为代表的现代物流向农村加快延伸,改善了农村设施条件,提升了流通效率。

  第三是对接主体机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加工企业、休闲农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越来越成熟,总量已达到400万家,农村的经纪人、供货商、分销商、共享农庄等大量涌现,为农村双创提供了更多平台载体。

  第四是消费升级机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人们对绿色优质农产品、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体验等需求越来越旺盛,为农村双创带来了无限商机。现在到农村吃喝玩住、赏花摘果、农事体验、养眼养胃养肺养心养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农产品加工业成为22万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7400亿元、农村电子商务成为1.25万亿元营业收入的巨大产业。所有这些,都为农村双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四、牢固树立农村双创新的理念

  新时代,农村双创不能再沿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办法,不能搞坐等上门、一成不变的旧模式,要特别注意以创意促创新、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

  一要树立大农业融合双创理念。现在人们对农业的功能要求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再满足于提供吃饱喝足穿暖的原料,更需要一些文化体验、休闲娱乐、教育科普、健康养生等生态文化功能,发展“农业+”工业、商业、休闲旅游、康养、文化、教育等多种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民能够实实在在分享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二要树立大市场抱团双创理念。现在的市场是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的大市场,要搞出名堂、树立品牌,仅靠单个主体“唱独角戏”“跑单帮”已很难实现,尤其很多新主体是搞农业的新生力量,经验不足,难以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质量安全风险。这就需要通过联合与合作模式开展双创,组建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形式的双创联盟,抱团闯市场。

  三要树立大生态绿色双创理念。绿色是农业的本色,稻田就是湿地,麦田就是绿地,油菜田就是花海,草原就是屏障,森林就是碳汇。农业本身就是生态产业,能够给人们提供清心养眼洗肺的好去处。搞双创,要把农业的绿色价值挖掘出来,不仅生产各种绿色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还要提供更多清新的空气、洁净的田园,打造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稻花麦浪、绿草牛羊、荷花锦鲤、鸡鸭成群相映成趣的生产生态新景观。

  四要树立大网络联通双创理念。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农村双创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段。现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腾笼换鸟”“鸟枪换炮”“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等一系列新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农村双创要树立互联网思维、用好信息化段,把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与生产、加工、流通、管理、服务和消费等各环节连在一起,实现产品相通、信息相通、服务相通、利益共享,打造“互联网+”农村双创新模式,发展电子商务、众筹农业、网上农场、网上农家乐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把藏在深山无人知的优质土特产品更多地摆到城里人的中。

  五、积极推动农村双创政策措施落地生效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发挥牵头作用,抓政策、建机制、育主体、树典型、搭平台,推动农村双创取得了一定成效。发布了1096个农村双创园区,印发了指导园区(基地)建设的意见,遴选推介了200个农村双创带头人和100个典型县,组织了3万多人参加农村双创项目创意大赛,近期印发了《农业农村部关于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的通知》。但也要看到,农村双创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支持政策散、服务指导缺、创业融资难、人才留不住等问题。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为农村双创主体清障搭台、营造环境。要在政策、产业、人才、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构建起相互协同的支撑体系,将农村双创引向深入。

  第一,健全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创的系列政策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加大督导力度,推动落实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等“八大政策礼包”,实施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构建全链条优惠政策体系,尽快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农民勇于创业、各方参加创业的新机制。

  第二,打造平台载体。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和当地资源禀赋,联合相关部门培育一批国农村双创园区(基地)。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鼓励在规模种养、采摘分拣、物流保鲜、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和电商营销等环节开展创业创新,打造从低端到高端梯次发展的产业链条。

  第三,培育人才队伍。抓住农村双创主体培育这个“牛鼻子”,把支持农村双创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结合起来,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通过开展“百县千乡万名带头人”培育和百万人才培训活动,到20xx年培育40万人次农村双创人才。

  第四,完善公共服务。打造一批标准高、服务优、带动作用强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市县政府设立农村双创联合服务窗口,建立健全农村双创协调推进机制,讲好双创故事,宣传好模式好经验,营造创业创新良好氛围。

  同志们、朋友们!

  当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扬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受尽千辛万苦、走尽千山万水的“四千”精神,为改变农村贫困落面貌发挥了历史性作用;如今,农村双创风生水起,一定能为农业农村发展再造新的辉煌。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深入推进农村双创,迅速在全国农村掀起双创热潮,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我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各机构和广大农村双创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双创必将创出新天地,乡村振兴必将给农业农村带来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农业一定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一定会成为安居乐业的丽家园,农民一定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本文来源:https://www.365978.net/huatizuowenzhuanti/46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