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365978.net--500字】

第1篇: 历史人物介绍500字左右

  想必大家都知道,红军的胜利靠的是人和。如果说,红军在战斗中人人都想着为共产党出一份力的话,那么在抗战生活中,他们也是处处为大众着想的。《朱德的扁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很少,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因此,红军战士在井冈山斗争的那些日子里,“挑谷上坳”便成了部队的一项经常工作。从井冈山到山下的宁冈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山又高,路又陡,实在难走。尤其是从桃寮到黄洋界那一段路,就是空着走,也累得够呛,肩上挑着担子,那就更吃力了。因此,每次运粮,总是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当时,朱军长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他总是跟大家一同去运粮,而且每次都是挑得满满的。大家看到朱军长晚上要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粮,可是朱军长却风趣地说:“吃饭有我的份,挑粮也有我的份!光吃饭不挑粮,那不成了剥削阶级了吗?”怎么办呢?有位红军想了一条“妙计”。有一天,队伍又要到茅坪去挑粮。天没亮,大家都起床了。吃过饭,有的挑着箩筐,有的背着麻包,有的提着布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朱军长也准备动身,便去拿放在墙角里的扁担。奇怪?扁担突然失踪了,怎么也找不到。

  朱军长的扁担哪去了呢?原来是红军战士们为了让朱军长在家里多休息一会,故意把扁担藏了起来。谁知大家刚走上黄洋界,朱军长又挑着箩筐,满头大汗地赶上来了。等他坐下来休息时,人们才发现朱军长削了一根新扁担。过几天扁担又不见了,朱军长又削了一根新扁担。而且,在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

  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朱军长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深深地教育了大家。不久,有位红军战士还编了首歌谣:“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每当挑粮爬山累了的时候,红军战士就用这首歌谣互相鼓励。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更激励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敌人的信心。

第2篇: 历史人物介绍500字左右

  戴笠,抗战期间“亚洲的第一号神秘人物”,情报界少有的天才,由他一创立的庞大情报机关军统局,至今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戴笠一生忠于蒋介石,号称“蒋介石的佩剑”、“中国的盖世太保”。

  周总理曾说,“戴笠之死,共产党的革命,可以提前十年成功。”蒋介石自己在日记中也吐露心声,“戴笠不早死,自己不会撤退到台湾。”然而,戴笠对蒋介石如此重要,却至死都没有加入国民党,这是为何?

  1938年3月,国民党召开中央委员临时大会,蒋介石决定让戴笠担任中央委员。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可戴笠获悉后立即表向蒋介石报告,“校长,我连党员都不是,怎么能当中央委员呢?”

  蒋介石听了非常惊讶,“你是黄埔学生、复兴社成员,又在我身边多年,为何还不是党员?”戴笠回答道,“我一心追随校长,入党不入党已经不重要了,高官厚禄更非我所求。”

  听了戴笠一番话后,蒋介石非常感动,立即写了一张条子。戴笠接过一看,上面赫然写着“蒋中正介绍戴笠为中国国民党党员”,戴笠连忙推辞,大义凛然地表示自己终身只愿意做校长的无名学生,“只要校长能信任自己,一切都值得了。”

  此后,蒋介石对戴笠更是信任。到了1945年,国民党召开“六大”时,蒋介石又圈定戴笠为“中央委员候选人”,结果戴笠还是拒绝,并再三表示,“唯校长信任是图,‘党’‘官’二字是无所谓的。”

  其实,戴笠不加入国民党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他认为效忠一个人往往比效忠一个集团更容易获得信任。正如军统“三巨头”之一的郑介民所说的那样,“雨农的鬼把戏,总是讨得老头子的欢心。”

  效忠蒋介石,而不加入国民党,郑介民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蒋介石放心,戴笠也能获得信任,这是双赢的结果。纵观戴笠生平,读书不多,但忠孝之心一直没有消失,他对母亲非常孝顺,甚至要求部下向他母亲学习。

  在短暂的情报生涯中,戴笠有着献身国、领袖的愚忠。曾与戴笠共事的同学也这样评价,“人称戴笠是英雄,我以为是怪物。这种人醉心事业,连皮肉痛苦都能忘记,非怪物而何?”对于蒋介石来说,戴笠的愚忠正是他所需要的。

第3篇: 历史人物介绍500字左右

  他,热爱人民,报忠祖国,心系群众国的安危;他,经历长征,一路上关心战士,平易近人;他,文采出众,写下了一首首不朽的诗篇;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他,就是——毛主席。

  毛主席坚持马克思主义,从年轻时就有胸怀天下苍生的抱负,他参与和创建中国共产党,成为最早的成员之一。他一心想实现民族的和并为此努力奋斗着。他为此牺牲过亲人,但为了中国,为了千百万人民,他,无悔。

  毛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抗击反对日本侵略者,将人民解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带领红军,进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爬过雪山,越过草地,穿过沼泽,一路上,他关心战士们,关心他人,平易近人,从不把自己看做高人一等,他要求与战士们同样的待遇,不搞特殊化,从来不给自己搞优待,这样,使大家尊重他。毛主席不但抱负远大,并且文采出众。曾经留下了很多诗篇。

  比如:我们课文中的《七侓·长征》,里面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让我明白和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战争结束,进入了和平时代,毛主席又带领人民积极劳动,不断努力,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步,不断地奋斗,不断地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使人们都过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航天业与核技术具有世界水平。让中国在世界抬起了头,不再是东亚病夫。

  中国梦,伟大复兴梦,我们只有继承毛主席的思想,才能成功。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继续完成复兴梦。

  这就是我心中的毛主席,伟大的毛泽东同志!

第4篇: 历史人物介绍500字左右

  卞和,又作和氏,春秋时楚国人。又名和氏。是和氏璧的发现者。《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于荆山上伐薪偶尔得一璞玉,先献于楚厉王、楚武王,却遭楚厉王、楚武王分别砍去左右脚,后“泣玉”于荆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识宝,琢成举世闻名的“和氏璧”。留有“卞和献璧”“卞和泣玉”等故事。不能完全确定到底有关卞和的籍贯问题,因为《中国名胜词典》、《涂山荆山记所见》提到卞和以及卞和洞,目前在蚌埠市怀远县不仅有荆山和卞和洞(当初发现以及打磨和氏璧的地方),而且涂山也是隔河相望。

  据《韩非子·和氏”文王请来能工巧匠,琢石打开验看,果得一罕见之玉。后来楚文王命工匠加工雕琢成一块白璧,作为传世之宝,为表彰卞和而命名为和氏璧。楚文王因感卞和其忠,悯卞和其刑,封卞和为零阳侯,和辞而不就……卞和献玉,断双足不减其志,虽封侯不动其心,卞和意不在封禄,而在玉石之分,贞诳之明,卞和其志其忠,令人钦敬,传为千古佳话。

  卞和执着献玉,是对真理的追求。简单的说,就是证明自己的眼光。卞和最早见载《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林人卞和,得璞于荆山,卞和奉献于楚厉王。楚厉王以为石,楚厉王以卞和为诳,刖其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璞于武王,楚武王复以为诳,刖其右足。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泣于荆山,泪泣尽而继之以泣血。楚文王见状,使人问其泪泣尽继之泣血故。卞和答∶“臣非悲刖。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楚文王命匠剖之,果得宝玉,名为“和氏之璧”。

  对于卞和的籍贯问题,有人认为卞和是安徽怀远县人。其实,对卞和是哪里人的问题,应该不存在争议。卞和得玉于荆山是事实,至于这个荆山在哪里,全国共有四处,分别在湖北省南漳县西部、在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安徽省怀远县西南,其中以湖北荆山最为出名。但是把卞和与所处的年代相结合,便不难发现,卞和是湖北荆山(襄阳市南漳县)人。原因如下:虽然卞和生卒年月无从考证,但是“卞和献玉”的故事告诉们,卞和是生活在楚厉王、武王、文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57年至677年之间,楚武王是公元前740年继位,也就是说卞和在公元前740年之前就已存在。楚国早期是在丹淅至荆山一带活动,史学界已无异议。当时楚国面积很小,据《左转·昭公二十三年》记载:“若敖、蚡冒至于武、文不过同”,周制“方百里为同”,就是说楚国到武、文王时期面积不过百里。这里与安徽怀远县相距何止百里,更何况当时楚国周边还有很多的诸侯小国,楚国大面积开疆拓土是楚武王之后的事了。

本文来源:https://www.365978.net/zishufenlei/48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