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365978.net--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篇,供你选择借鉴。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亮。

——题记

六便士是英国当时价值最低的银币,月亮则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事物,两者有天壤之别。“月亮是那崇高而遥不可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在许多人看来,最怕的不是没有梦想,而是拥有梦想过后,被现实打败,打败你的不是无能,而是已经麻木,麻木的心死了,死了的心不再跳动。不怕梦想流于现实,只怕梦想止于现实。而本书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在抛下一切去追逐理想的年龄是40岁,是该追名逐利,顾家育子的40岁,而不是一腔热血无处挥洒的20岁。

20岁的人敢于拼搏,是因为年轻,有放纵的资本,他们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即使梦想总会被现实打败,可是他们还是要把它揣在兜里,疲惫时拿出来看一看,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思特里克兰德他很不一样,正如文章所说“你身边肯定有这样一个朋友吧,在银行工作,长得一般,业务凑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但如果开口说话,说的话也多半无趣无味——总之形象,非常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实际上你肯定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实际上没准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而这正是思特里克兰德的真实写照,他从一个白开水式寡淡无味的人,到一个千夫所指的败类,再到奇迹般崛起的天才画家,他毅然决然地跳出了凡俗的桎梏,走向了他钟情的艺术世界。那一年,他抛妻弃子,流落巴黎街头,住着最破烂的旅馆,几近身无分文,甚至生了一场大病,如果不是朋友惦记着他,早已不知不觉死去了,然后就是因为“我感受了召唤”,放下了本来不错的生活还有健康可爱的孩子。

世上几乎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做加法,一个个身份,一个个角色,恨不得诸多光环加身,而正是这些东西,成为了自我绑架,将他们困在城市的牢笼里挣脱不得。而思特里克兰德为自己做的是一道减法,他甩掉了一个个的身份:证券经纪人,丈夫,父亲,甩掉了优越的生活,如同褪去了一层层的枷锁,直到最后赤身裸体般踏入他内心的召唤——绘画。

正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是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生在农村,学习相当艰苦,忍饥挨冻,始终不放弃;经历挫折,反而更加勤奋。尽管孙少平出生在一个烂包光景的家里,但是他却有不同于常人的眼光和态度,他能从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世界,他有更辽阔的眼界。“如果你知道往哪里去,全世界都会为你让步”。种种机缘巧合都为少平寻找到了一个他最想要的出路。纵使少平一直走在荆棘丛生的路上,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他深切地明白,一切屈辱、折磨、磨难,对他来说不仅仅是考验,而是他通往成功的阶梯。他的内心不但不会责怪那些曾经为难他的人,他甚至是感激他们。他骄傲地将此称作“苦难的学说”。

我们并不是要成为思特里克兰德,我们只要成为遵循自己内心选择的信徒就好,活成什么样并不重要,唯有真正的实现了理想,才能得到真正的宁静,无所畏惧,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信仰。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月亮与六便士》问世于1919年,堪称毛姆最负盛名的作品,这部小说以62种文字风靡全球,发行了6000多万册,还曾两度改编为电影。在中国,《月亮与六便士》堪称文艺青年必读的经典。毛姆在这部小说中,以一个旁观者为第一人称,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描写了主人公不管不顾,与家庭断绝关系,穷尽一生只为不负内心的热情与理想的故事。

什么是月亮?月亮是人心中的清明理想,月光是那么皎洁,梦想是那么美好。什么是六便士?六便士是现实,是金钱社会中的蝇头小利。月亮高挂空中,遥远而美丽,若要追寻,必然经历一番曲折,最后很可能一无所获。而我们全都站在土地之上,每日面对的都是现实的生活。六便士纵使带着铜臭味,却也是我们的生活。斯特里克兰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变得不可理喻,背弃家庭,因此落魄一生,在一个小岛上染病而终。但在最后,他终于完成了毕生的使命,找到了他一直追求的东西。你可以说他冷酷无情,视道德如粪土,但在另一方面,他对理想的坚持不懈,也值得我们这些终日围绕六便士生活的人学习。人性是复杂的,内心是多变的。

我们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本是一位证券经纪人,生活殷实,家有“贤妻”,有一双儿女,将来定可开枝散叶,子孙承欢膝下,过着充实、幸福的生活,到时寿终正寝,入土为安。“这一定是世界无数夫妻的剧本,这样的生活模式虽然平淡,但也不啻为恩惠,会让人想起一条小河缓缓流淌,蜿蜒流过绿草如茵的牧场。

然而,这样度过一生,总会让人觉得心有不甘。有的人喜欢简简单单,做平凡的人,过平凡的生活,在平凡中迎来生命的尽头。梁实秋说:”人生本来如寄“。生命是那么短暂,何不简简单单,恬适自在地过活。斯特里克兰夫人就是这样的人。她安于家庭,终日相夫教子,生活中唯的起伏便是与艺术家的交往。她以她热爱的家庭、丈夫和儿女为傲,现实中这样的女人并不在少数。但是,人都有一腔热血,不愿意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一生,渴望出去闯荡,经历一番起伏,哪怕会碰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固然不可多得,却会让不甘庸碌的灵魂惊惧不安。人在骨子里都渴望过惊险剌激的生活。他们不喜欢安稳的陆地,只想在惊涛骇浪中挑战自己。他们要的是刺激是轰轰烈烈,尽管前路危险,却阻止不了一颗喜好冒险的心。

有人说,这世上最复杂的莫过于人心。斯特里克自利,不顾人的感受,在这一点上,就算对他有再多的批评也不为过。但是,他不顾一切追求艺术,他的那种纯粹的精神又值得我们敬佩,这就是人性的复杂和矛盾。理想是美好的,但必须分清理想和幻想。人可以追求理想,但要脚踏实地。月亮虽美,但我们终究是生活在地上。无地上的六便士,我们的梦想只能变成空想。月光洒向大地,笼罩着现实中的一切。我们还需从现实出脚印,实现心中的清明理想是否曾抛开一切,追求心中的理想?你是否曾受到现实的羁绊,终日蝇营狗苟?面对人生的种种选择,你要天上的月亮,还是要脚下的六便士?如果你想摆脱世俗的束缚,寻找灵魂的家园。那么,《月亮与六便士》便是你的必读作品。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所作,这部小说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这部小说情节并不复杂,写的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性格怪异,有时表现得非常自私(例如他同挽救了其性命的荷兰画家妻子私通,导致他的恩人家破人亡),但正如作者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惹人嫌的人,但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读者也很可能不喜欢这个画家,但却不能不佩服他的毅力与才能,不能不为他的执着的追求精神所折服。毛姆在这部小说中发挥了他叙述故事的特长,有时直叙,有时追述,有时旁白,插入一点议论,有时又借助第三者的口讲一段轶事作为补充,只要读者将这本书打开,就不由自主他被吸引住,想看个究竟。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英国画家是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1848—1903)为原型塑造的人物,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高更在立志从事绘画前也做过经纪人;高更一生也非常坎坷、贫困;高更最后也到了塔希提并埋骨于一个荒凉的小岛上。但我们必须看清,除了生活的大致轮廓外,毛姆创造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人物。他把他写得更加怪异,更加疯狂,但也使读者感到更加有血有肉。一句话,毛姆写的是一部虚构的小说,而不是一部文学传记。如果说《月亮和六便士》发表后将近一百年,至今仍然具有极大的魅力,那不是由于毛姆采用的原型——高更如何伟大,而是由于毛姆的生花妙笔创作出一个不朽的画家。

作者把赤裸裸的人性描写得淋漓尽致,把主人公的全部恶劣、疯狂的行为展现出来,却让我们感到的不是畸形,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真真实实的人。他那些令人不解的种种行为却展现出对艺术的狂热,对艺术的追求,为了艺术宁肯舍去一切的情感!

我们可以说他是伟大的,他对艺术的挚爱是无人可比的。他的画渗透了他的性格,那粗犷、疯狂的画,其实也是他对命运不公的一种灵魂的发泄。

最后让我们探讨一下小说的名字,“月亮”代表什么?“六便士”代表什么?月亮是天上崇高纯洁的星球,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两者都是圆形的,两者都闪闪发光,但本质却完全不一样,也许它们象征的就是理想与现实吧!理想是那么美好,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艺术与生活的矛盾,使主人公成为了一个悲剧人物。

让我们去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而鄙弃六便士银币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过着“六便士”的生活仰望着“月亮”。我也是如此,但又有些不同。我不断的朝着“月亮”跑去,但是我没法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将自己的外衣一层一层的脱掉,抛下一切便启程。我想绝大多数像我一样的人都是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容器里,天生带来的活泼与棱角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变淡慢慢的被磨平。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着普世的准则,稍有不同,环境就会变本加厉的还给你,杀你个措手不及。

我时常是个愤世嫉俗的人,不屑于循规蹈矩,不屑于把自己外表打磨的光亮,好让自己不论在哪个角落都显得相称。我也时常钦佩像林黛玉那样的人,不为世俗所动。

可是我仍然是个矛盾的人。因为我发现,我慢慢的变得会看人脸色说话了,我慢慢变得圆滑了。爸爸曾经经常教导我,做事情总得留个心,不然像你这样的出去,不免上当受骗。果然,上过几次当后,我变得“机智”了。你看,我现在生活的还不错,或多或少也是受恩于它。

我常常问我自己,我追寻的是什么?我给不出一个很好的答案,但又好像已经有了答案。我想象过年轻时为事业奋斗,老来和另一半隐居山林。想想空来淘米浇地,闲来看书解闷的生活也还算是不错。但是,这些“梦想”又多是不现实的。罗胖说,大多数人去古镇旅游都期望白天看到小桥、流水、人家,晚上回了宾馆躺着的是沙发,做的是SPA,面朝着的是带着江南烟雨的河流,背对着的是超级豪华大酒店。你看,人们希望的和真正的做法总是矛盾的。我或许也是一样的,我也是容器里的一员。

于矛盾中求生存本身就是困难重重,但不可否定的是,它仍然是生活的常态。是的,所以很多人都过着“六便士”的生活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可是,我知道的,我不能这样。

虽然,这让人悲愤不已的过去,仍然在继续。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题记

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世人对它褒贬不一,有人直呼“看不懂”,也有人说读起这本书时“仿佛有一个人在用只有我们两个人懂得的语言吟诵内心的诗篇”。

在我看来,与其说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是在描绘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不如说是他想借这本书表达自己的渴望,表达他对自由的渴望。

书中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无限矛盾的人,他看似没有人性,为了虚无缥缈的梦想抛妻弃子,他好像能够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完美自洽,对于康德提倡的道德不屑一顾。但他依旧被肉体的欢愉吸引,和欣赏他的画家的妻子在一起,也依旧在死亡前的一刻为自己的土著妻子流下两行热泪。

斯特里克兰德代表的是一种人类最初的状态,他原本是英国的一位富裕中产阶级,过着不愁吃穿的小资日子,然而这样的生活满足不了他对创作的渴望,于是他抛开一切,一个人来到法国作画。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一生,从呱呱落地到咿呀学语,再到青涩豆蔻和成家立业。我们在慢慢地给自己添加身份,从懵懂的稚童到成熟的中年,经历着社会赋予我们的角色,但这些东西也无时无刻地不在控制着我们。

我们偶尔抬头望望远方的月亮,然后又低下头寻找地上的六便士。

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从获得这些外壳,到剥离这些外壳,既是升华了灵魂,也是摧残了肉体。就像毛姆一直在书中所表达的那样,灵魂是不受制约的,是一片混沌,是如同出生婴儿一般纯净而又肮脏,“卑鄙和崇高,恶毒和慈悲,憎恶和喜爱能够在同一个人心中,并不相悖。”

这本书每一句话都在挑战读者的价值观,然而你怎能知道凡俗的价值观不是枷锁?就像康德的道德,凭什么作为能够审判人灵魂的一切标准?如果一个人完全不处于社会之中,那么那所谓坐在宝座之上的道德,对于他又有何等意义?

斯特里克兰德毫无道德标准和善恶准则,他抛弃妻子,害情妇自杀。书中的“我”想大义凛然地审判他,却被他一句话说得灰头土脸,“你和我争吵,是因为我对你对我的看法根本不屑一顾。”

没有人能审判灵魂,当一个人回归到灵魂最初的状态,必然是如斯特里克兰德一样矛盾的,他不想成为皮囊欲望的枷锁,他憎恶一切令他欢喜的事物,可当他一件件剥离原本的身份时,却不禁发现,欲望和纯真就是和谐存在的。在他的心里,灵魂的裸奔可以对一切不在意,可惜对于肉体的欲望他却无法完全克制。很多东西阻止了他对美的追求,然而他却无法完全摆脱它们,他鄙视爱情,可我相信,他依然爱着自己最后一任妻子。

最后的最后,他烧毁了自己的旷世杰作。从始至终,他都不想让自己的行为对这个社会有个交代,他只想对自己有个交代,而他成功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眼瞎身残,可他毫不在意,哪怕明天就会死,他也只会咧嘴一笑,佛家说:“一副臭皮囊,四大皆空。”

他追求美,不是为了别人,不是为了梦想,仅仅是因为他的灵魂告诉他,不画画就活不下去,而除了画画其他的都不重要,都是枷锁。

所有人都在争夺地下的六便士,唯独他抬头看到了月亮。

他可能是世人眼中的疯子和人 渣,然而这种对于灵魂欢愉最纯真的追求,恰恰是人类最本来的面目。婴儿不知何为善恶,他们有最纯粹的眼睛,最美好的渴望,然而也会在襁褓中肆意汲取母亲的母乳,掠夺生养他们之人的生命力。

最纯粹的善即是最纯粹的恶。

现在很多人都是从没有善恶价值观的婴儿变成小心翼翼地遵守社会规范的成年人,他们在名利场里打转,偶尔抬头看看月亮,陶冶一下情操,却再也回不去那个最纯粹的婴儿形态。

斯特里克兰德却是在一切之后,终于回归了灵魂最原始最野蛮的兽 性和神性,它们交织在一起,最终平静地回归于大自然。

就如尼采所说:“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毛姆的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前面一小半花了我快两星期的功夫,每天睡前看一段;后面一半却在两个晚上就看完了。毛姆确实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罗嗦了小半本书,前面还写得跟论文似的,当你快没有兴趣的时候,突然来了个转变,发生了大事,于是你一路飞快地看了下去,还激动得不行。

读完全书,我也没发现哪里提到月亮,哪里又提到六便士,不知道他为什么起这么个名,也许只是个名吧。实际上我对毛姆基本是只知道名字,刚才Google了一下才看了他的生平。又有说法说这本小说是以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基础的,于是我又Google了一下高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虽然高更确实落魄过,确实跑到过塔希提岛,也确实画了很多原始生活的画。但小说本身确实和高更关系不是很大,没有高更这个人也完全没有关系,倒是毛姆在那里自言自语,自得其乐。

先说一下大概的故事。作家先讲了番某画家如何如何优秀,他的画如何热卖,他的家人如何八卦等等。然后就讲“我”在伦敦,混一些文学类的日子过,认识一些人,其中一位是个证券经纪人的老婆,她自己不写,但热爱文学及文学男女青年,于是经常请他们吃饭。偶尔遇到她的丈夫,发现就是个标准的老实的职员类型的中年人,也不说话。然后他们去度假。这已经是小半本书了。

当我正要看不下去的时候,突然间,这位老实的事业小成的职业中年突然跑掉了,抛弃了家庭,金钱,职业,什么都不要,跑去了巴黎。然后这位妻子就讲作家帮忙去巴黎找他。这位中年男子已经变了个人,完全不讲情理,对家庭社会这一套完全失去了兴趣,也完全不认为自己所为有什么不妥。他全部身心都在画画上,自称感受到了召唤,整个人受到某种力量的支使,而不再是他自己了。

虽然“我”不认为他画得如何,另外一位二流画家却认为他画得很好,不世之作,于是老是借他钱,帮助他,他快病死了还请他到家里去养病。此人养病期间勾搭上人家二流画家的老婆,二流画家自己只好离家出走。三个月过去,突然间,二流画家的老婆自杀了,而他仍然没有任何表示,只是留下了一幅以这位可怜的女子为模特的画,二流画家深为拜服。他还明说,这位女子他根本不爱,只是需要一位模特,画完了,就没用了。

后来他请“我”去看了三十来张画,“我”感受到他在其中的挣扎。然后数年间没有消息。后来他就成了名,死在塔希提岛上了。于是“我”就到这个地方,采访了一些人,了解到他在这个岛上的生活。他同土著女子结婚,生了孩子,住在茂密的丛林里,一直画画,后来生了病,于是死掉了。

从这位画家,书里叫斯德里克兰德的,出走巴黎并以一幅毫无人性的态度出现开始,毛姆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传说的高更,不管高更自己是否真的经历过这个心灵历程,我想毛姆是经历过的,他把这些想法全写了出来。

一开始的思路是人生没有意义,你必须尽可能活得有意义些。为此故,你可以牺牲你自己,这许多人可以做到,你可以牺牲其他人,这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做到。书中画家表现得对这个问题完全没有概念,他已经根本不想这个问题,他自己的身体没有关系,别人的身体也一样没有关系,一切只为了他的画画。

其次这个意义到底是什么,一个人怎么去探究它,如果能有所感悟又如何表现它?上面提到的“我”看出他在挣扎,便是在此处挣扎。这位斯德里克兰德已经有所感悟,并且在他的画上有所表现,但画风仍然不统一,没有一个完善的思路,也就是他还不知道如何精确地表达这种突破,以及他是否可能去表达这些,以及是否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去表达。

到后来在塔希岛上,毛姆开始转向思考如何生活去达成这个意义,以及是否一定要走这种六亲不认的道路。他举了一位正要获得提升的外科医生的例子,他在亚历山大城突然觉得像回了家,于是放弃一切,住在埃及当一名低下的海关检疫员,但也从来不后悔,感觉自己活得很好;又有一位农民,他在太平洋小岛上开辟了自己的农场,盖了自己的房子,生了孩子,只等着自己儿子长大接班,他也很快乐。

在前面,毛姆讲究的是突破人性的枷锁,似乎只要突破这些后天的束缚,人就得获得生活的自由;但我感觉到在后面毛姆自己突然对这个结论变得不自信起来,转而描述了其他一些只是听从内心召唤但并不反驳人性的例子。而在此之前的巴黎段落里,作家甚至借画家之口说了许多对女性甚为不恭的话,似乎女性都是在把杰出的男人往人性的火坑里拉,甚至于二流画家的老婆也是在此举毫无成功希望的情况下才自杀的。

实际上毛姆在靠戏剧成名后的第一部小说就叫《人生的枷锁》,这似乎成了他一贯的主题。单就这本小说而言,我不认为他对这个问题解析得很成功,但这仍旧是一本很好的书。

毛姆确实是讲故事的好,其实挺无聊简单的事也被他讲得高潮迭起,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也显得很有内容。说起来大段的内容是他自己在说,既不是故事,也不是背景,夹杂了各种心理哲学社会的描写,但仍然不失有趣。毛姆生前就极受欢迎,但似乎也因为这个原因,他不受评论的喜欢,就好像伟大就不能畅销一样,而毛姆卖书的钱可以在法国买别墅并住到纳粹入侵。但毛姆自己说他是二流作里的一等人物,也真是谦虚了,他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说是一流应该没有问题。

《月亮与六便士》读感7

这是一本很古老的书籍,是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的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919年,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本书中“月亮”是远大理想的象征,而“六便士”则是蝇头小利的象征。一个人是抬头望月,志存高远,还是低头看地,追逐小利,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大多数人既喜欢月亮,也喜欢六便士,所以成不了艺术家,也成不了佛,偶尔疯魔片刻,平日里昏昏然沉溺于俗世,为了六便士摸爬滚打,读了这篇书评,方才开悟,果然,月亮和六便士都是既伟大又平凡,谁也不比谁高贵。

斯特里克兰最,也没有为了当初抛弃妻儿而内疚,勾引朋友的妻子而后悔,伤害了所有人,最后成就了自己。未免太自私了太无情了,但内心也是孤单的,可能这就是人性的本能吧,只是世人用事物所装饰。不被自我和别人所察觉,我们只是比野兽多了更多的思考,人类得到了很好的进化吧。一个人可以既高贵又低俗,既是月亮又是六便士,在不同的人面前,做着不同的人,可能这大概就是人性!人生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查尔斯就是那个终其一生追逐星辰的人。

在我们周围满地都是六便士,所以偶尔要抬头看看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

“月亮是高不可及的,而六便士遍地都是。多少人只抬头看一眼月亮,又低头继续追逐六便土。”

初次拿起《月亮与六便士》,领教这句颇耐人寻味的句子后便一头扎进书中的世界。书中的画家拥有不俗的收入,可也突然消失在人海里,放弃爵位,放弃稳定优越的生活,一意追逐他对画画的热爱。

起初觉得他是个偏执的疯子,谁会放弃实现的生活去追逐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可又转念一想:月亮是理想,是目标,而六便士是生活。世界上一心只顾着六便士的人数不胜数:疲于工作的父母,埋头苦学的学生,忍辱负重的工人……又有多少人像他一样不顾六便士去追逐散布着皎皎银光的月亮?想到这便又对画家肃然起敬了。

毛姆的文字机智幽默,画面感极强,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在破落脏乱的房间里,蓬头垢面的男人拿着廉价颜料画着不被大多数人欣赏的画。

可是,冷静下来细细琢磨。满地都是六便土,只有画家抬头,看到了月亮。屈服于生活,一生都低头苦苦寻找六便士才是大当数人不可逃脱的宿命。追逐理想固然可敬,但选择安逸的生活也不可耻。正如书中所说:“成功与否取决于你对生活赋于什么意,取决于你对社会承担什么责任,对个人有什么要求。”

想到这里,我合上书本,继续解着烦琐的数学题,继续同千千万万的人争夺着地上的六便士,只是在空闲时间,偶尔抬头看看月亮。

本文来源:https://www.365978.net/ziranzuowenzhuanti/407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