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365978.net--云】

  紫云书院散记  
  何琴2004年4月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黄金假期,如期而至。放下了紧张的工作,我便与几个朋友相约,同去位于市郊的紫云书院游玩散心。  
  凌晨十分,我们如约出发,驱车你到十分钟,便来到金牛山下,于是,便弃车步行。一路上,我和孩子们如出笼的小鸟,蹦着、跳着、说着、唱着、欢呼着,早已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八岁孩子的母亲了。天空是那么明朗,空气是那么的清新,路旁野菊花的芳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几个孩子不时地在花间嬉戏着、追逐着,像是美丽的蝴蝶,有时把小鼻子凑到花朵上,又像是可爱的小蜜蜂;还不时地撷几朵最好看的野花,调皮的插到妈妈们的头上,做法夹。我们的心早已醉了。  
  冥冥之中,金牛山已被我们踩在脚下,朋友告诉我,紫云书院已近在咫尺了,我奋力地踮起脚尖,放眼望去,只见如烟如云,像是给郁郁葱葱的树林披上了一层薄薄轻纱,微风吹来,雾随风涌动。据说这样的景况,在这里是四季都有的,有人说是雾,有人说是云,也有人说是仙云,紫云书院也就因此而得名了。但无论说什么,足以让人感到惊诧而神秘了。这时,太阳升起来了,万缕金光,穿过云雾,射向我们眼前的槲树林。树林一下子亮了,树叶发着亮光,折射出七色的霞光,一切都变得那么有灵性、那么生动昂然。我看到了、我看到了紫云书院……。孩子们的喊声打破了沉静。我们极目远眺,在一片竹林的边缘、一片绿树掩映的小坳里,露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黄色的琉璃瓦,别致的亭子依稀可见。我们急忙顺阶而下,不多时便来到书院门前。抬头望去,只见一座小巧别致的门楼之上镌刻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紫云书院”。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却仍具有有惊涛骇浪之势,门楼左侧,一株千年古柏直插云端,扭曲的身躯,苍老的枝丫书写着岁月的沧桑。据说,右侧还有同样的一株,只是在“文革”时期,被人搬到了,成为历史的牺牲品,而无法弥补的缺憾。古柏掩映下,那便是有名的“书院”了说是书院,其实,也就是几间瓦房合围一个四米见方的小院而已。整座院落座北朝南,上方三间,谓之书屋,相传是专供明朝“瑶”姓侍郎读书讲学之用;东西厢房各两间,自然是隐士们的饮食起居之地了。我们正要前去看个仔细,却被人拦住了去路,说是“正在施工,谢绝参观”我们也只好留步,品味此行的遗憾了。  
  听说但凡文人雅士隐居之地,都有其非同反响之出。堂堂朝廷侍郎,何以会来此边远僻静之地修身养性呢?我信步书院周围,去寻找历史的印记——  
  小小书院被群山怀抱,山上栽种着清一色的槲树,高矮,粗细相差无几,显然是人工所为。几百年的风光,没有在槲树林里留下任何痕迹,也许是前人载下的“长寿林”吧!  
  书院门前是一片竹林,颗颗翠竹挺拔高耸、相拥而生,足以抗风雨,斗冰雪,这不正是先人情操的体现吗?  
  穿过竹林,跨过一座小石桥,面前出现一个小山丘,山丘上松柏相间,郁郁葱葱,俨然石一片“常青林’  
  小丘顶上是一座八角小亭。相传这里是侍郎与友人饮茶对练的地方,置身小亭之中,仿佛还能听到起棋落之声,筹措交错知音。亭子周围四颗古柏如同四根天拄,为隐士撑起了一片天空,可惜现在只剩下一颗在那里苦苦支撑了,其余三颗的树桩还在提醒着游人的记忆。  
  现在正是旅游的旺季,四方游客慕名而来,书院早已失去了昔日的清静,不再适合隐士们研习学问了。午后三点中,我们打算返回了,当我再次回头望时,却发现书院 的上空仍有一缕紫云在空中飘浮着,心中不免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在回的路上,八岁的女儿仰起小脸奇怪的问:这就是紫书院?无奈的点点头,她接着问:这有什么好玩的?随口说了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呀!也许我的回答太深奥了,但 我相信将来她一定会懂的。

本文来源:https://www.365978.net/ziranzuowenzhuanti/10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