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365978.net--鲁迅】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介绍鲁迅作文集合3篇,欢迎品鉴!

第1篇: 介绍鲁迅作文

  今年是鲁迅诞辰135周年,也是先生离开人世80周年。在人世间,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依然活着。诚哉斯言!鲁迅就是一位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伟大的历史人物。

  在20世纪中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艰难困苦、不懈奋斗磨炼出无数杰出人物,毛泽东和鲁迅就是其中两位空前的民族英雄。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一位文学家像鲁迅那样,在他生前身后直到今天,受到那么多的误解、攻击和亵渎;也没有一位文学家像鲁迅那样,受到那么多革命者、进步人士和人民大众发自内心的景仰和爱戴,一直绵延到今天。鲁迅作为“民族魂”是当之无愧的。

  毛泽东真切而深刻地理解鲁迅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他在《新民主主义论》这部经典著作中,有两处直接涉及对鲁迅的评价。他在论述五四以来中国锻造了一支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时说:“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页)他在论述国民党的文化“围剿”遭到失败时说:“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同上书,第702页)在文化战线,甚至在整个革命营垒,获得毛泽东如此崇高评价的,唯有鲁迅一人。这是毛泽东对鲁迅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文化反“围剿”中的主将作用及其著作的思想价值的高度认同和赞扬。他们两人从未谋面,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爱读鲁迅的书,1938年1月,他在给艾思奇的信中写道:“我没有《鲁迅全集》,有几本零的,《朝花夕拾》也在内,遍寻都不见了。”上海地下党为他买来了一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他一直把它放在自己的办公室,忙中找闲,认真阅读。这套全集一直伴随他进了中南海,1949年底他出访苏联时,还亲挑选了几本鲁迅的著作带在途中阅读。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鲁迅诗集》《鲁迅手稿选集三编》以及许多单行本,他都读过。晚年他刚做了白内障切除手术,视力稍有恢复就要读新印的大字线装的《鲁迅全集》,并写下批注。毛泽东说过,鲁迅翻译了《死魂灵》《毁灭》,等等,但是他的光彩主要不在这方面,是在创作。是的,鲁迅的作品(包括小说、杂文、诗歌和政论等)是不朽的。

  今日之中国,仍然需要鲁迅,呼唤鲁迅的精神,对鲁迅精神的任何淡化、矮化和曲解都是站不住脚的。

  学习鲁迅以激越的爱国主义为底色的革命精神

  青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剪掉了辫子,他在“断发照”上题诗一首:“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他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地反映了青年报国之志。可以说,鲁迅一生都在践行他的这个爱国志向。

  鸦片战争以来,大概每隔10年左右就发生一次大的侵略战争,清王朝先是抵抗一阵,继之妥协乞降,最后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告终。战争过后,似乎一切又归于平静,幻想着“同治中兴”、盛世再来。这种麻木状态吞噬着我们的国魂,消磨人们的意志。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经营了30年的所谓洋务自强运动,惨败于东方小国日本,惊醒了国人,于是有了改造国民性的呼声,有了思想启蒙运动。青年鲁迅对救国的探索,大体上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历程。开始,他希望通过医学强壮国人的体魄,使我们的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当他看到侵略者屠杀我们同胞时,许多国人竟然成了麻木的“看客”,这使他认识到医学虽然能医治人的疾病,却挽救不了人的灵魂。这个认识使他弃医从文,走上革命文学的道路。

  鲁迅在战斗的道路上经历过痛苦和苦闷,在苦苦求索中寻找国的新的出路。十月革命对鲁迅思想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从这时开始,他热情支持新文化运动,用自己的文学创作,“与前驱者取同一步调”,同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融合在一起,在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后来,通过他对中国社会的深沉观察,同时革命者的鲜血也擦亮了他的眼睛,使他从一个进化论者进到阶级论者,从一个民主主义者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时至今日,却有人否定作为革命的鲁迅,把他包装成所谓的“自由主义者”。对于这种论调,我们不妨引用瞿秋白是怎样评价鲁迅的,就十分清楚了。瞿秋白在给他选编的《鲁迅杂感选集》写的序中,详尽而深刻严谨地评价了鲁迅杂文和鲁迅其人,他把鲁迅杂感所体现的革命文艺最宝贵的精神内涵概括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韧”的战斗;反自由主义;反虚伪的精神。他深入研究了鲁迅的人生历程,把它概括为: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他终于宣言:原先是憎恶这熟悉的本阶级,毫不可惜他的溃灭,来又由于事实教训,以为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瞿秋白在这里指出,鲁迅正是在血的教训中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鲁迅宣布的“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表达了他的信仰并为之而战斗。这难道不是对鲁迅一生最好的写照吗?鲁迅对瞿秋白的这个评价是深为满意的。鲁迅和瞿秋白的战斗友谊是十分感人的,正如鲁迅写给瞿秋白的条幅所表达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里顺便指出,现在有人把鲁迅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事实,因为过去在对鲁迅的评价中有过某些过头话,就当作笑话加以揶揄。事实上,鲁迅在当时就希望“有一些坚实的,明白的,真懂得社会科学及其文艺理论的批评家”,有“肯译几部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关于唯物史观的书”的人。他也正是这样属意于瞿秋白的。鲁迅还谈了自己的感受,他说:“我有一件事要感谢创造社的,是他们‘挤’我看了几种科学底文艺论,明白了先前的文学史家们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并且因此译了一本浦力汗诺夫(今译普列汉诺夫——引者注)的《艺术论》,以救正我——还因我而及于别人——的只信进化论的偏颇。”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鲁迅的心是同中国革命事业相通的。1932年夏秋之间,陈赓将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秘密前往上海治伤,他曾向从事地下工作的同志讲述苏区斗争的故事,有人把它整理送给鲁迅看。鲁迅看后非常兴奋,特邀请陈赓到家里见面。陈赓后来回忆这次见面的情景,他说,鲁迅先生那天兴致很好,我们在那整整谈了一个下午,直到夜深了才离开。鲁迅先生当时最关心的就是苏区的群众生活,他提了许多问题,例如苏区的土地改革等。鲁迅先生是很熟悉农民的,他听到过去那些屈辱的、受压迫最深重的人们,都伸直腰站起来战斗了,他是很兴奋的。陈赓记得特别清楚的一件事,当他和鲁迅先生谈到苏区某些房子,在四面都开了窗子时,鲁迅先生立刻就注意了这件事,他说:这是因为人民生活好了,已经知道注意居住的卫生条件,四面都开窗子,空气一定很流通了,这是一个进步。鲁迅是很熟悉农民的,他笔下的阿Q、闰土、祥林嫂这些受屈辱、受压迫的人物,在这片神奇的红色土地上站立起来了,真正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也获得自身的进步;所以,他对陈赓介绍人民怎样亲自送子弟参加红军的情景时,感到十分兴奋而又特别新鲜。鲁迅在白色恐怖下把这些材料和陈赓介绍反围剿战斗手绘的一张简易的地图都珍藏起来,他本来准备写一本关于红军的书,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完成。许多共产党人也是把鲁迅看作最可靠的同志。1934年底,杰出的共产党人方志敏被俘后,受尽敌人酷刑,但他仍以极大毅力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等共产党人的“正气歌”。当他面对死亡考虑如何把文稿送到党中央时,他想到的就是通过鲁迅实现这一愿望。一位受到他的革命精神感召而改变立场的看守,辗转把手稿送到鲁迅手里,鲁迅很好地完成了革命烈士的委托。在1936年鲁迅生命最后一年的日记里,多次出现“陈蜕”这个名字,他是邹素寒的化名,受中共北方局姚依林委托,带一封秘密信件到上海设法找到最可靠的同志,以便同在陕北的党中央恢复联系。当时,曹靖华向他介绍上海最可靠的同志就是鲁迅。他到上海找到鲁迅后,鲁迅同样不顾危险完成了这件事情,并尽一切可能帮助这位青年地下工作者。解放后,邹素寒改名邹鲁风,他谈到改名的原因时深情地说:“山东不是简称‘鲁’吗,抗战期间,我在山东打游击,为纪念这段生活,故改用这名;其次,‘一二·九’风暴中,我到上海请鲁迅先生帮忙替党办点事情,鲁迅先生对我是那样无微不至的关切,使我深受感动。为了仰慕他、感念他这无比崇高的革命风格,故称‘鲁风’,也就是说,以鲁迅先生的风格为典范,向他学习吧。”上述这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鲁迅的革命精神,鲁迅同党的亲密关系。

  现在,一些人把凡是说鲁迅向往革命、是革命家的,就一律斥为“严重扭曲了鲁迅的形象”,对革命的畏惧和憎恨,简直到了神经质的地步。鲁迅先生难道不是革命家吗?我们不妨重温一下受到世人尊敬的宋庆龄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写的《追忆鲁迅先生》一文,她回忆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鲁迅是在上海苏联领事馆。在那里从南京来的苏联大使勃加莫洛夫设宴请客,鲁迅亦在座。席散后放映苏联电影《夏伯阳》。电影完了后,勃加莫洛夫面询鲁迅对影片有何看法,当然他很希望鲁迅高度赞扬这部影片,但鲁迅回答说:‘我们中国现在有数以千计的夏伯阳正在斗争’。”鲁迅这句话,是明白无误地为中国工农红军的英勇奋斗而骄傲。这时鲁迅当已知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消息,特别是1936年4月,中共中央派冯雪峰到上海工作,就住在鲁迅家中;冯雪峰参加过长征,自然会向鲁迅详细介绍,鲁迅为“中国的夏伯阳们”的胜利而欣慰和庆贺是可以理解的。宋庆龄还回忆鲁迅逝世那天她赶到鲁迅家里的情景,她满怀深情地说:“只见这位伟大的革命家,躺在床上溘然长逝了。”这些难道不是对鲁迅正确评价的最好佐证吗?!

  鲁迅的道路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爱国主义是一种对祖国的崇高感情,也是对祖国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在近代中国,一个真诚的爱国主义者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的。在理想信念严重缺失的今天,弘扬鲁迅以激越的爱国主义为底色的革命精神,是我们的时代和事业的需要。

  学习鲁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韧”的战斗精神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战斗精神的自我写照。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不久,鲁迅先生就被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密令通缉,罪名是“堕落文人”,这个通缉密令一直到鲁迅先生去世也没有取消。他面对被通缉、被迫害的危险,毫不畏惧,毫不退缩,一往无前地把一支支利箭射向敌人的营垒;他无情地剥去两千多年来封建文化思想的伪装,使它们露出真面目;他具有“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对敌人一个也不饶恕。当有人抱怨他缺少“费厄泼赖”精神的时候,鲁迅觉得,在一个专制的社会里,空洞地喊公允的口号,只能是对弱者的损害。他说:“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这就是鲁迅的精神!

  鲁迅是一个清醒的革命者。1930年3月,他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就说过一个作家如果不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如果不理解革命的深切含义,“‘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他热切希望不但要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而且在文学战线上的人还要“韧”。所谓“韧”,就是不把文学看成是敲门砖,“门一敲进,砖就可抛弃了”,而是要永远为人民大众呐喊。他说:“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旧社会的根柢原是非常坚固的,新运动非有更大的力不能动摇它什么。并且旧社会还有它使新势力妥协的好办法,但它自己是决不妥协的。”先生说得何等深刻,何等好啊。

  鲁迅晚年肺病日益严重,许多朋友都希望他能转地疗养。苏联方面早就要请鲁迅去游历和疗养,请他全家都去。国际友人史沫特莱一再动员,鲁迅总是犹豫不决,她只好请茅盾帮忙动员。这时鲁迅担心出国就会脱离国内实际,变成了聋子和瞎子。当茅盾告诉他可以把国内的书刊逐日汇齐交给苏联方面,在国外还可以写文章寄回国内发表。他算了算路途来往的时间,然后说道:“杂文都是根据当时情况,匕首一击,事隔一月,岂不成了明日黄花了吗?”茅盾安慰他说:“你的文章击中敌人要害,尽管迟一点,还是能够振奋人心,虎虎有生气的。”而鲁迅念念不忘的是工作,是战斗,最终也无法说服他。茅盾只好把鲁迅的话转告史沫特莱:“大先生说‘轻伤不下火线’。”鲁迅病逝于1936年10月19日,而他最后的一篇杂文《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是写于10月17日。可以说,鲁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鲁迅是在中国革命处在低潮的情况下,毅然站到革命营垒中来的。从此以后,他没有犹豫、观望和动摇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今天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在低潮的情况下,“被头挂退”的情况在一些人当中时有发生,他们要蛀空自己曾经信誓旦旦的事业。我们一定要像鲁迅那样,用“韧”的战斗精神,来击退这些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逆流。

  学习鲁迅善于用“匕首”和“投枪”的批判精神

  在鲁迅身上,体现了学者与战士这两种品格的完美统一。作为学者,他博学多才,文思泉涌,完全可以写出更多的大部头著作,而且他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但为了现实斗争的需要,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用极大的精力用于杂文和政论文的写作,用杂文这样犀利的“匕首”和“投枪”进行战斗。这会使我们想起晚年恩格斯,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除了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外,也有自己许多的写作计划,但他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也为了这位伟大的朋友,把主要精力用来整理马克思的文稿。这虽然使他自己的许多写作计划,特别是他原来准备撰写的《马克思传》都未能动手,深为遗憾。但正是恩格斯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使《资本论》这部工人阶级的圣经得以完整问世,可谓功高至伟。鲁迅先生在那特务密布、文禁如毛、动辄获罪的黑暗年代,以杂文为武器,使他成为冲锋陷阵的英勇旗手,成为反文化“围剿”的主将。

  今天,鲁迅的文章在中学教材中已经渐行渐远,不少人认为鲁迅的杂文已经过时。其实不然。鲁迅的“匕首”和“投枪”是指向一切黑暗势力和丑陋现象的,它所体现的批判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更何况,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那种黑恶、腐败、丑陋的东西还少吗?那种以“西化”为有趣,以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指向的种种错误思潮仍在肆虐的情况下,难道不应该像鲁迅那样加以鞭挞和批判吗?!难道不应该弘扬鲁迅作为民族魂的批判精神把人们引向光明的境地吗?!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绝不能够放弃应有的批评和批判的精神;如果是那样的话,和谐社会就会成为乌托邦式的幻影。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放弃必要斗争的和谐是不存在的,甚至会走向它的反面。恩格斯说过:“批评是工人运动的生命要素,工人运动本身怎么能逃避批评,禁止争论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0页)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同样需要鲁迅的战斗精神和批判精神。

第2篇: 介绍鲁迅作文

  鲁迅出生在一个历史大崩溃的时代,不仅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彻底的崩溃——这是“千古未有之变局”,而且西方的历史也发生了彻底的崩溃——尼采高呼“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个世界的基础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鲁迅在致许广平的信中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易了然,因为其中本含有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或者是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所以我忽而爱人,忽而憎人;做事的时候,有时确为别人,有时却为自己玩玩,有时则竟因为希望生命从速消磨。”鲁迅的深渊意识,鲁迅浓重的虚无情绪,与现代普遍泛滥的廉价的感伤和乐观区别开来。鲁迅厌恶那些冠冕堂皇的论述和说辞,那种窒息生命的历史目的论,他把自己的反抗看作不过是“捣乱”。他从来不为自己的斗争寻找可以依靠的“理路”,他也否定所谓“黄金世界”。鲁迅与很多人的区别在于,那些人总在热烈地拥抱每一个正在到来的“新纪元”和“新世界”。然而,鲁迅却说,“我疑心将来的黄金世界里,也会有将叛徒处死刑”。

  他在《影的告别》中写道:“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我们一直在功利地对待鲁迅,我们总是拿我们已经习惯了的“圣人”之类的标准来估价鲁迅。我们很多人强加于鲁迅启蒙者、青年导师的“荣名”;然而,实际上鲁迅却是一个“怀疑主义者”,鲁迅的思想远远超越了启蒙者的“方案”和“蓝图”,从深渊中生长出来的鲁迅的思想总是面对着矛盾和难局。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假使我真有指导青年的本领——无论指导得错不错——我决不藏匿起来,但可惜我连自己也没有指南针,到现还是乱闯。倘若闯入深渊,自己有自己负责,领着别人又怎么好呢?我之怕上讲台讲空话者就为此。”在鲁迅的身上集中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他承担了那个时代的压力。鲁迅一直对自己身上的黑暗有着清醒的认识,鲁迅对自己一直有着自觉的反省。我常常觉得鲁迅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朴素,不像正人君子、知识分子那样装神弄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鲁迅厌恶中国的士大夫知识分子,把他们称为“做戏的虚无党”。

  鲁迅早在1908年发表的《破恶声论》里即指出:“伪士当去,迷信可存,今日之急也。”鲁迅伟大的地方首先在于他为中国知识分子开辟了新的生存格局,这是他根本不同于胡适等“帝王师”的地方。“帝王师”要驯服帝王,同时被帝王所驯服。与胡适、沈从文等人不同,鲁迅始终是从被压迫者的立场,从被压迫人民的立场出发来看问题。沈从文自称为“乡下人”,然而实际上,正如丁玲所说的那样,他一生努力要爬进绅士阶级的里面去。我不想从阶级的观点来褒贬鲁迅、胡适、沈从文,我只是从所谓“最普遍的人性”来区别他们。胡适、沈从文他们遵循着“最普遍的人性”的游戏规则——势利。鲁迅和胡适与国民党的关系就耐人寻味。有人说胡适是亲国民党的,鲁迅是反国民党的,这样的说法是缺乏历史感的愚昧和搅和。其实,1926年“三·一八”惨案前后,鲁迅与国民党站在一起的时候,胡适正在与北洋军阀、“宣统皇帝”调情。国民党南京政权建立,国民党得势以后,胡适又改从北洋军阀阵营投入国民党怀抱。为了做“诤友”,为了投怀送抱,煞费苦心。为了引起蒋介石的注意,“对大局有所垂询”,演出了“人权”的闹剧。胡适做上了国民党和蒋介石的“诤友”以后,也就“抛却人权说王权”了。他退出“民权保障同盟”,终于剥下了自己的画皮。正像瞿秋白所说的那样:“哲学班头博士衔,人权抛却说王权。朝廷自古多屠戮,此理今凭实验传。”鲁迅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中说:“中国的一般的民众,尤其是愚民,虽称孔子为圣人,却不觉得他是圣人;对于他,是恭谨的,却不亲密。但我想,能像中国的愚民那样,懂得孔夫子的,恐怕世界上是再也没有的了。不错,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这就是‘礼不下庶人’。”对于“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或者“我的朋友胡适之”,广大的民众也是敬而远之的;然而,鲁迅却是一直活在我们的思想血肉之中,活在被压迫者的反抗性格之中。

  鲁迅把自己的集子叫做“二心集”,他感叹我们没有抚慰“叛徒”的吊客。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是一部剿灭“叛徒”和“异端”的历史,我们每一个思想家都是“叛徒”和“异端”的歼灭者。鲁迅是很丰富的,鲁迅的丰富性却被专制的时代剥夺了,鲁迅被专制思想化装和控制起来,鲁迅被“规范化”了,鲁迅被贫乏化了。这是鲁迅最可悲的地方。很多对于鲁迅的反感,其实不过是对于有关控制鲁迅的“阐释”的反感。当我们否定鲁迅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已经成为了一种公开的遗产吗?鲁迅说:“自由主义么,我们连发表思想都要犯罪,讲几句话也为难;人道主义么,我们人身还可以买卖呢。”这些话包含了多少辛酸。尽管鲁迅说“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度中国人的”;然而,他死后却被别人做成了木乃伊,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恐怖!恐怕他自己是怎么也想象不了吧。

  有人惋惜鲁迅放弃了文学创作去写杂文,现在暂且撇开鲁迅杂文的文学价值不说,我们退一步说,即使鲁迅的杂文没有丝毫的文学价值,对于鲁迅自己来说,也是应该没有什么遗憾的,因为鲁迅从他一开始文学创作,就并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并不是为了取悦于某些高尚的文人雅士,而是为了卑微的生命,为了生存而写作。用鲁迅的话来说,他甚至只是为了一种自私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使某些人不舒服而写。然而,我们也未尝不可以这样说,在那样残酷的时代,沈从文写出那样美丽的文字来,不仅是一种虚伪,而且是一种残忍。

  鲁迅是病态的,毛泽东也是病态的,他们的病态来源于历史,来源于我们民族的现代历史,因为我们现代中国是一个被践踏、蹂躏、强暴的民族。我们每一个有感觉的人都会有一种耻辱感。如果我们不愿意永远都保持一种匍匐的姿态,如果我们的民族要从历史的罪恶深渊中站立起来;那么,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我们脚下的土地。在我看来,对于鲁迅最准确也是最简练的评价莫过于“民族魂”这三个字。如果没有鲁迅,我们中华民族就失去现代的地平线;如果没有鲁迅,我们中华民族也就失去了灵魂;如果没有鲁迅,我们就不知道怎样做人,怎样说话,我们就不过是没有心灵痛苦的“支那人”。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多重压迫,而没有痛苦感,是不可想象的。像胡适、林语堂、周作人,他们与我们民族的生存经验是脱节的。他们活得那样精致漂亮,和我们粗暴的灵魂灾难的历史有什么关系呢?胡适和林语堂的身上挂满了西方的奖章,周作人“得体地活着”的归宿就是汉奸。毛泽东说,我的心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和鲁迅都同样厌恶武训,都批判《水浒》。因为这些东西从来没有从根本上反对过现行的体制,而相反是维护现行的体制的。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的武训,有点像印度的甘地,美国的马丁·路德·金。到了20世纪末,每一个正人君子都在诅咒革命,尤其是暴力革命。因为统治者总是在掩盖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的统治从根本上都是用暴力维持的,都是暴力统治。只要统治阶级没有放弃暴力统治,那么我们就没有资格指责人民的暴力革命。统治阶级一方面用暴力维持他们的罪恶统治,一方面却幻想着天下太平,他们希望人民像家畜一样听任他们任意宰割。美国资产阶级只喜欢一个黑人——马丁·路德·金。张承志在《真正的人是X》中说得好:“非暴力主义完全可以当成体制的招牌或粉饰;它有那么一股奴才气,把正义通过下贱表达。”他发觉,在美国每一座大城市都有一条“马丁·路德·金胡同”。这是因为美国资产阶级体制可以消化马丁·路德·金,但是他们却没有办法消化马克西姆·X。张承志说,每一个美国混血黑人身上都有着白人强奸犯的罪恶印记:“每一个混血黑人,溯本求源,都可能出身于一个被白人强奸的黑女奴之腹。美国黑人的姓氏其实是不清楚的。在摆脱白人强加的烙印姓氏、重新找到自己的‘灵魂的姓氏’之前,黑人的姓氏应该是X。”被压迫者和被奴役者怎样才能找到他们真正的“自我”?那就是首先对于自己奴隶身份的认同和认识。被压迫者向压迫者乞求施舍,被统治者却奢谈宽恕,我为此感到荒唐和羞愧。“宽容”是胡适的标志,也是他的身份;然而,“堕落文人”鲁迅是没有资格谈“宽容”的。从根本上来说,“宽容”是统治者的标志,奴隶是没有权力谈论“宽容”的,被压迫是他们的宿命,奴隶们洗刷耻辱和摆脱奴役的唯一的可能性是反抗。张承志在比较美国黑人和中国历史的时候指出:“他们尽管被骇人听闻地奴役过,但是没有像中国产生汉奸传统那样,产生特殊的出卖阶层。”他还指出:“在西方国家挣扎的中国人只求个人摆脱歧视,而并不反对歧视的世界。”中国现代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买办阶级的衍生,买办阶级进一步毒化了我们这个从来没有争取到过人的价值的民族。像周作人这样的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最终沦为了汉奸,在中国这样病态的历史里买办文化很容易繁殖,这样一种买办文化在“历史进步”这一外衣之下容易使我们遗忘奴隶的身份,瓦解我们被奴役者要求自主的愿望。我们中国现代的汉奸传统的后面是这种买办文化的传统。是不是这种“新文化”中本来就有一种可怕的东西存在?周作人在今天还受到那么多人的赏识,绝不是偶然的。

  我们不应该忘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中华民族正像美国的黑人一样,我们的姓氏是X。我们的身上同样打上了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强暴所带来的罪恶的印记,比如我们不再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是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落后就要挨打”。然而,鲁迅和毛泽东一直在不屈不挠地反抗着并且战胜了西方帝国主义的强盗逻辑。作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他们没有失掉生命的尊严和生存的自信。早在1908年发表的《破恶声论》里,鲁迅就批评那些赞美侵略,讥嘲被侵略民族的所谓“志士”:“今志士奈何独不念之,谓自取其殃而加之谤,岂其屡蒙兵火,久匍伏于强暴者之足下,则旧性失,同情漓,灵台之中,满以势利,因迷谬亡识而为此与!故总度今日佳兵之士,自屈于强暴久,因渐成奴子之性,忘其本来而崇侵略者最下;人云亦云,不持自见者上也。”今天周作人的义子们,他们说不知道什么叫做汉奸,他们不仅为美国侵略南斯拉夫而欢欣鼓舞,而且为美国用导弹轰击中国大使馆举杯相庆。周作人沦为汉奸多少有些无奈,而今天的那些为虎作伥的人却是心甘情愿,这是他们和周作人不同的地方。他们把征服和剿灭叫做“文明”,他们把有奶便是娘叫做“进步”。然而鲁迅却反抗这种“文明”和“进步”。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这就是与现代买办文化和汉奸传统根本对立的鲁迅精神。

  无可讳言,鲁迅出生在一个变态的时代,鲁迅的性格是病态的;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谁的性格是“正常的”,你难道不觉得恐怖吗?

  鲁迅是普通的,也正是这样,“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在某种意义上,鲁迅精神是传统道德所发出的新的光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为传统精神注入了新的历史内容。鲁迅是不朽的吗?鲁迅会过时吗?这不是鲁迅所关心的问题。鲁迅没有像那些“圣贤”那样要求过不朽,而是相反盼望着自己速朽,盼望着自己的文字和黑暗的时代一起迅速消失。鲁迅会不会过时,那要看我们是不是已经摧毁了奴役的历史,创造了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第3篇: 介绍鲁迅作文

  初读鲁迅

  说起我是如何“认识”鲁迅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那时候我才刚刚粗识文字,恐怕也就是小学三年级左右的事。

  我小的时候,姥爷虽然已经得了病,但精神状态还好,还能够给我讲故事说笑话,自然也看书写文章画画。而他常常捧着的一种薄薄的小书,却引起我浓厚的兴趣。

  书的封面很简单,上边除了一行书名之外,只有一个石刻的老人头像。——后来我自然知道了,这就是鲁迅。

  这种书是一系列的,每本都不厚。然而姥爷读的时间特别长。我以为这一定有某种秘密。后来就向姥爷索取,决心一读了。

  我的姥爷在读书这一件事上,从来不会限制我,反而是十分鼓励的。他甚至在我小学的时候就教我看武侠了——而姥姥则坚决反对。这一次看鲁迅的书,她也没有任何异议,虽然她明知道我看不懂。

  然而说来奇怪!我虽然真的不能深透于文章的思想,却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就是我非常喜欢这些书!我一本又一本地看,一遍又一遍地看。直到有些字句我可以背诵为止。姥爷是否感到惊奇我不知道,然而他开始和我谈论鲁迅了。虽然说得很浅,却也使我开始知道这个老人是中国的一代文化伟人。我读得更其津津有味了。

  那个时候,当然对于是非之争不能理解。这种鲁迅单行本中,附有鲁迅论敌的文章,两相参照。然而我总觉得鲁迅固然说得有理,他的论敌说的似乎也有理。——现在想来,当然觉得这种想法的可笑了。

  我读鲁迅文章,成了一种日常功课,几乎无事的时候就读一些。那时候最喜欢的就是《狂人日记》了,读了不下数十遍。我的大不幸,是由我的哥哥引起的。他有一次将这一套鲁迅单行本借给了一个很相熟的女孩子——那时候他在初中,而我还在小学。借就借吧,姥爷尚且没有说什么,我能怎么说呢?糟糕的是,他后来居然将这一套书送给了那个女孩了!这真是晴天霹雳!他大概觉得这一套书也很平常,而姥爷书箱里的书籍正多着哩,也不少这几本吧?他怎么能想象我的心情呢?

  从此我不高兴很久。一直到上中学。

  重逢

  初一上学期考完试之后,妈妈给了我50元钱。对于我来说,却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了。

  我拿着钱也不知道去哪里,最后,就到书店里去了。在那里,我发现了《鲁迅全集》。这使我怎样的惊喜呀!虽然,那其实是一种非常差的版本,恐怕是盗版吧!但在我,已经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了。洋洋大观,我何曾拥有过呢?然而,糟了!这样的一套书,需要120元!我的天呐!那不是天文数字吗?

  望着这一整套可爱的《鲁迅全集》,我急得快要哭出来了。书店的老板自然看出我的心思,于是他很好心地指引我,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得到一套鲁迅全集,而不需要很多钱。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呐!我赶紧请问要怎样做。他拿出三本书,是《鲁迅小说诗歌全集》,《鲁迅杂文全集》,《鲁迅散文全集》。这里包括了几乎鲁迅全部的著作。看着小字然而却厚厚的三本书,我既觉得不甘心,又舍不得放下。最后,还是以40元的价钱买到了三本书。那是深黄色封皮,用很小号字排版的书。

  回到家里以后,妈妈得知我吃了不少苦头,颇为心痛。但看我拿着书的那种喜悦心情,她也只有叹息一声,什么都不说了!我知道妈妈的心思,她觉得那些书都不值得——然而,她却不会干涉我,她只愿我快乐!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鲁迅全集”了!从此如鱼得水,虽然看得很累,却还是开心不已。

  上初二的那一年,我的成绩不太好,我正是靠着这几本鲁迅书来鼓舞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来的。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要看上几篇鲁迅的文章。我从小怕写议论文,是这时候看了鲁迅的杂文才开始学会写议论文的。这算是小小的“现实意义”吧!而我的语文特别好,始终高居榜首不下。初中语文的重点篇目,几乎都是鲁迅文章,又有哪个同学,对鲁迅文章的理解能够超过我呢?我经历了初中两年的折磨,开始渐渐懂得了鲁迅的心思,我可以走近他的文章中细细咀嚼了。

  然而,我却渐渐对这几本书感到不满足起来,印刷的质量太差,字太小,而且似乎并不是太全。其优点是错误少。

  我在梦想着那套一百二十元的鲁迅全集了。

  鲁迅全集的故事

  上了初二下半学期之后,我的零花钱增加了,这给了我一个机会,我可以偷偷地攒钱了。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将自己的“私房钱”积到了150元。我兴奋地计划着购买鲁迅全集。我高兴极了。但母亲却非常不高兴,要知道——一百多元的一套书,实在是太贵了!

  但经过几番劝说,母亲终于答应了。那天中午,我去银行取钱,结果却因为银行职员将存折密码搞错,反复取不出钱来。晚上回家后,母亲很不高兴,突然反悔了,不再允许我购买《鲁迅全集》。我躺在床上,终夜不眠,悲哀我破碎的梦。

  但事情几经周折,我的机会终于再次来临了。朋友来找我一起上西单去买书。母亲本不同意,后来因为朋友一再的劝说,终于答应了。我偷偷带上那一百五十元钱。

  在西单图书大厦,我看到了两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一种十六卷本,要五百多元——这是我至今做梦也不敢奢望的精华本。另一种是八卷本,要一百六十多元,也让我望而怯步。——我该怎么办?

  幸而天无绝人之路,朋友帮我垫了10元钱。成交!我是多么的高兴啊!

  终于得到了!我捧着厚厚的八本书,幸福无比。虽然这一套鲁迅全集中缺少鲁迅的书信和日记,但暂时是足够了!

  回到家,母亲看到我抱着那么厚的八本书,自然知道我做了什么。但她并没有怪我。我的心中充满了内疚,但也有一种胜利的满足感!

  我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鲁迅全集》了!而我想起好朋友虽然喜欢鲁迅的文章,却还没有多少鲁迅的书的时候,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把自己从前买的那三本书送给他!

  这一次,母亲什么异议也没有。当我把自己曾经当作宝贝一样看的三本书送给他的时候,我得到真正的快乐——赠与的快乐。

  了解鲁迅

  《鲁迅全集》被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无事的时候甚至可以当一种消闲。连哥哥也佩服地说:居然能够把鲁迅书当休闲书看,真是了不起!

  在大家的眼中,鲁迅文章是非常难懂的。同学们也很惊讶。

  可是,我在内心深处,却觉得自己对鲁迅其实是并不算得真懂的。我连他的家庭、经历都不很知道。

  记得有一次,朋友对我说:他的老师说,鲁迅的文章其实没有梁实秋写得好。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这个疑问直到后来我得到了《恩怨录——鲁迅和他的论敌文选》、《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之后,才得以打破。梁实秋的文才是不错,然而,他怎么比鲁迅?

  还有一次闹了笑话,我把周作人当成了鲁迅的哥哥。这令我大为尴尬。我开始寻找关于鲁迅本人的书了。

  经我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鲁迅》(上下册)——陈平的小说,有了鲁迅的朋友们的回忆录若干本以及《荒原野狼——鲁迅》、《鲁迅的艺术世界》等。而今年,又收到朋友赠送的《鲁迅与我七十年》。我对鲁迅的了解越来越深刻了。

  而这一切,都使我越来越深深敬佩和爱戴鲁迅先生——佩服他的洞察力之深,佩服他的文笔,佩服他的骨,佩服他的为人……

  是鲁迅先生,引导我走向文学之的!我对鲁迅,始终有着面对师长和姥爷的感觉。也许因为我缺少父爱,我总在无形中,将鲁迅当成的姥爷般来看。是他,常常令自愧,自新。

  我知道鲁迅并非没有错误,并非不可批评,但我不能容忍对鲁迅先生的污蔑和歪曲!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我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形式纪念鲁迅先生。但我将永远以我的敬爱献给鲁迅先生!鲁迅精神不死!中国的脊梁不倒!

本文来源:https://www.365978.net/renwuzuowenzhuanti/338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