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365978.net--未来】

第1篇: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

  最近我读了这样一本书,名字叫做《未来学校》,作者是朱永新教授。我是抱着一种怀疑且好奇的心态去阅读的,读完后觉得这有可能是我们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书中主题鲜明,指出: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这是一个大胆的预测,我迫不及待的带着无数个疑问走进了这本书……

  想了解教育那我们必须从源头开始,现在我们所盛行的教育模式叫做普鲁士式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长期存在和我们工业化大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的学校教育是为了给工业化输送人才,培养基本的读写算的能力。在那个时代,知识还不像现在是一种泛在化的形式,它只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而大部分人都是文盲,都是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它需要快速地制造出拥有基本读写算的能力,所以它就把社会的教育资源集中到一个称之为学校的地方,从此学校诞生了!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人的演讲视频,他说200年前的交通和今天的交通大不一样;200年前的通信和今天也是大不一样;200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和今天更是不一样;但唯独200年前的教室和今天的教室几乎是一模一样。人们是怎么有效地教学呢?那么教育者就要制定一个教育标准,这个标准它主要是为适应生产,为适应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它不是针对每个人的需要去产生的。因此,在那样一个时代,有它的合理性,但同时也让所有的学生失去了创造力,弊端显露无疑。

  作者认为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人们会觉得我们今天看起来好像天方夜谭的“学习中心”,也会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虽然书中很多次的强调未来教育是全民当教师,但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仍然保留自己的想法,未来教学可能不会进行大规模聚集性的学习,但教师这个职业仍是必要性的存在,而且是高质量的存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给我们教育者敲上了一个警钟,随着未来教育资源的普及化和广泛化,我们可能不再需要固话的教学,我们教师要时刻保持积极地学习状态,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我们会成为知识的筛选者和提炼者,教师不再是固话某类知识,而是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

第2篇: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

  在传统学校,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基本的教学用书。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来编写的,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

  在传统学校,我们往往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学生“读透教材”,以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习体系坚如磐石。一本教材走天下,弄懂教材考不怕。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演变为以教材为中心的学习。

  教材固然重要,未来学习中心也会有相应的教材,但是不会像现在这样用统一的教材。现在的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来设计编写的,教学 大纲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确定的。它规定的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衡量的是学生有没有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总的来说,还是以知识为中心,以考试评价为手段的教材运行体制。这样的体制对于掌握基础知识有积极意义,但是对于创造探索就显得不够了。

  过去我们采用过“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和使用体系。这样的体系对于鼓励教材创新迭代、提升教材质量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是,也出现了一些乱象,所以导致现在规定全国部分人文学科使用全国统一教材。但是,从提高教材质量的

  角度来看,还是应该强调国家教育基准,规范课程标准,强化教材审查和质量把关。因为,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达到基本标准和通过考试评价,更是为了学习得更好、更丰富、更有趣、更有挑战性,所以应该有不同程度、不同个性、不同挑战级别的教材。

  从国际经验来看,要保证一个国家的教育品质和教材质量,需要有一批一辈子从事教材研究与教材编写的专家。在许多发达国家,一本教材往往不断修订,先后达十几个版次、几十个版次,甚至几代人接力编写,这才确保了教材质量和教育品质。

第3篇: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

  其实最开始看到《未来学校》这本书的时候,我是被书扉页上面著名作家梁晓声的评价给吸引住了。他评价《未来学校》不仅仅是关于教育将会怎样的一本预见畅想之书,更重要的是书中就如何将因材施教做得更好阐述了更有效的种种方法。其实作为一名老师,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尽己所能,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培养好每一位学生。所以起初我是抱着学习的目的阅读这本书的。但是后来我发现《未来学校》这本书的核心关键词是互联网加教育。它是从一个十分新颖的角度,站在未来的视角上看待教育这个宏观问题的。我突然意识到,这个看似新奇的观点,在未来成为现实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作者朱永新作为一名经验独到的著名教育学家,跟随现在互联网发达的浪潮,对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义。作者畅言:未来的教育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在书中提到未来的某个时候,未来的人们会觉得现在听起来“天方夜谭”的学习中心是那么的顺利成章。我们会告别寒暑假“刀枪入库”各自安排的传统模式。在未来学习中,没有年龄和时间的限制,甚至你可以让一个15岁的孙子和75岁的爷爷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课;打破了年级,班级,学校固定统一的组织形式设计,你可以按照固定的时间上课学习,也可以礼拜天寒暑假进行任意时间的学习;研发出新生命,新人文,新科学,新公民,新艺术的课程体系。定位于为中国教育探路的实践,并能为世界教育做出贡献。这是对于未来学习中心的设想.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作者提倡应该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学生。此外,书中提到了几个观点,带给我的感悟十分深刻:

  现在已经有无形的,很多新的教育力量在形成。无论是《樊登读书会》、罗辑思维还是好未来,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在未来都会衍生为学习中心。学历这一纸文凭并不再是衡量能力的唯一标准和门槛。重要的是这个人的学习能力如何。古人说学力,都会提到学力深这个概念。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古代学堂并未十分普及。所以需要学习能力强,也就是能够自主完成对文字书目的学习。在我看来,《未来教育》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也还原了古代的学习模式,是对古代自主学习的总结和升华。

第4篇: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

  《未来学校》是我阅读的一本书,由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所著。

  学习中心跟我们今天的学校不一样。

  今天,每个学校,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孤岛。每所学校都是相对独立地自己办学,完全实现自己的封闭性内循环,本质上它不需要和外部世界进行更大的联通。

  但是,未来的学习中心不是这样,它可以是网络型的,也可以是实体型的。这些实体型的学习中心,有的是从现在的学校转型而来的,有的是从现在的各种培训机构、社会教育机构转型而来的。

  未来的学习中心不再是孤岛,而是彼此连接的环岛。未来的学生,不是像现在一样只在一所学校学习,而是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

  未来的学习中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未来的一个小学生或者一个中学生,甚至一个大学生,他可以在这个学习中心学习数学,在那个学习中心学习艺术,然后在另外一个学习中心学习科技,而且学习中心可以是跨区域甚至是跨国界的。

  新教育实验在全国有4000多所学校,我们选100所学校,作为新教育共同体的学习中心,这100所学校中的每所学校都有自己非常强的特色教育资源和非常有代表性的课程,我们新教育共同体的学生,在这些不同的学习中心之间游学选修。

  这样,我们首先从学习空间上,就打破了传统的学校概念

  未来,清华大学的学生,可能是在清华注册入学,但是可以在全世界的大学、不同的学习中心选择课程,可以选北大的文学课程,哈佛的幸福课程,麻省理工的电子学课程,等等。

  只要是学生需要的课程,就允许他去不同学习中心学习。各个学习中心的课程,经过认证机构的认证或者学习中心的许可,可以互相承认、互换学分,学习中心将不受时间、空间、机构的限制,时时处处提供各自的教育资源,学生随时都可以在这里进行全天候的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365978.net/huatizuowenzhuanti/571720/